兔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一个远在德国的小镇“出圈”了。在这里,许多当地居民穿上中国古典服饰,或羽扇纶巾,或跃马横刀,一个个“中国历史人物”欢快地跟着舞龙舞狮的队伍又蹦又跳,一起庆祝这个属于中国又不只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资料图】
这个小镇就是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迪特福特,距离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不到120公里。
资料显示,迪特福特面积只有79平方公里,人口刚刚超过6000人,规模比不上国内许多乡镇。可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却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这里的人都更喜欢别人称自己为“巴伐利亚的中国人”。
其实,严格来说,他们欢度的并不是中国的春节,而是“中国狂欢节”。据说,早在1928年,这里就有举办“中国狂欢节”的习俗了,日子就定在天主教大斋戒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大体时间集中在每年的二三月份。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节日一度被搁置,却丝毫没有减少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二战结束仅仅5年后,大家又开始“狂欢”起来,“中国狂欢节”也成了当地最有名的特色之一。
为什么在这个德国小镇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中国文化?流传到今天的说法有两个。
第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迪特福特所在的教区主教认为迪特福特人缴税太少,就派出司库前去催缴。迪特福特人在听闻消息后,马上把镇子的大门紧闭起来。进不去门的司库回来禀告主教:“迪特福特人把自己关在了长城里。”
这个说法乍一听起来似乎对中国人一点都不友好,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对于早年的欧洲人来说,中国最有名的除了丝绸茶叶之外,就是长城了。久而久之,这种用长城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成了抵御外敌入侵、守土有方的代名词。
第二种说法听起来更具权威性,时间同样是在几百年前。当时的迪特福特人已经开始同中国进行贸易,除了与其他城镇进行再贸易外,家家户户也都用上了来自中国的商品。随着双方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迪特福特人慢慢迷上了中国文化,生活和处事方式中也有了更多“中国元素”。这也使得附近其他城镇的人们纷纷开始称他们为“中国人”。
每年一到“中国狂欢节”,迪特福特人就会激动地宣布一句流传了很多年的口号:“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天还没亮,当地人就会伴着开市的号角声醒来,大人小孩都会换上自己最满意的中国“传统”服饰,到街上来一场变装秀。于是,无比神奇的一幕幕出现了。身穿旗袍的靓丽女子牵着小阿哥,和王母娘娘聊天,到玉皇大帝家里喝茶,财神爷会满街溜达,孙悟空和白骨精手挽着手相伴而来。大家都会想方设法COS一下自己喜爱的人物,哪管什么历史与现实、神话传说还是民间故事。
最有趣的是,在“中国狂欢节”前夕,全镇的人还会投票选出一位“皇帝”,在节日当天披上龙袍、坐上八抬大轿,站在他们自己建造的“金銮殿”上宣读祈福文书,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福仪式结束后,“皇帝”会在一众将士的“护卫”下巡视整个迪特福特。只不过,这庄严的仪式、严肃的表情配上“皇帝陛下”那张高鼻深目的脸,怎么看都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有意思的是,迪特福特人认定,这一天,中文才是他们的“官方语言”。但真实情况是,他们之中真正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人并不算太多。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张灯结彩、拱手作揖,即使对联上写的汉字他们自己也不太认识,但大家还是会贴在门上,在迎来送往中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迪特福特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可不仅仅局限于节日当天。如果你打开他们的官网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医、中国文化、中国旅游项目,还是太极拳、中国功夫,一应俱全。只不过有些介绍当真是画风清奇,令人忍俊不禁。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热爱与了解本就不是同一个事物,后者来自于理性,前者发乎于内心。况且,真正的热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只会因越来越多的了解而逐渐加深,这群可爱又淳朴的德国人就是最好的证明。(陈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