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徐添 赖家琪】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了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的建议,该建议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代糖”真的更健康吗?近年,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零糖”饮料和食品逐渐占据各大商超的货架。与此同时,“零糖”与“低糖”也成为厂商在食品饮料营销中主打的卖点。那么世卫组织的这则建议会影响到目前火热的“零糖”市场吗?

示警非糖甜味剂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非糖甜味剂食用指南》称,非糖甜味剂不具有控制体重的功能,也不能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长期食用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可能增加成年人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资料图】

看到这则新闻,热爱健身却又嗜甜的钱文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代糖好不好,一直争论不休,但说糖不好的文章到处都是,我只能说我还是会选择代糖。”不过她表示,“有些使用代糖的饮料口感和普通饮料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代糖饮料喝起来涩感更重。”

宁愿牺牲口感也要选择代糖,像钱文这样的消费者对糖的“畏惧”并非没有依据。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就提出,游离糖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加剧患上龋齿、肥胖、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报告建议,到2030年我国国民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

火热的“零糖”市场

针对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者,许多食品和饮料厂商打着“零糖”“零卡”“零脂”的旗号,推出一些“健康”食品,俘获了众多消费者。

早在2005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就推出了无糖零度可乐。2011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主打“零糖零卡零脂”的无糖茶东方树叶。之后,随着公众“减糖”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在市面上销售“无糖”产品。2020年,继宣称“零糖、零脂、零卡”的元气森林气泡水走红后,娃哈哈、健力宝等厂商都紧追热度,迅速推出自己的“零糖”产品。“零糖”概念也拓展到食品行业——零卡的魔芋、蒟蒻果冻饮、海苔、黑巧克力、燕麦棒等零食都成为很多健身爱好者的选择。

既想要甜味,又想要健康的不止中国人。《韩国先驱报》报道称,仅2023年前4个月,韩国市场就新出现10种无糖饮料,而与之相对的是韩国人对高糖果汁的需求在不断下降。美国市场调研公司“出口市场研究”预测,2023—2028年,韩国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将以18.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拉瓜尔塔曾在该公司的财报会议上表示,“美国无糖饮料的增长速度是全糖的3倍。”她还称,在西欧等较发达市场,客户正迅速转向无糖食品。

英国独立市场研究公司Technavio的报告显示,2022—2027年,全球无糖食物和饮料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401.3亿美元。

从“零糖”到“无甜”?

“零糖”产品流行的同时也伴随着争议。2021年4月,元气森林曾承认在宣传乳茶产品时模糊了“零糖”和“零蔗糖”的概念,号称“零糖”的乳茶产品中其实添加了结晶果糖。随后,元气森气将宣传词改成了“低糖”。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不少“零糖”产品其实只是“零蔗糖”,里面可能添加了以糖精、甜蜜素为代表的人工合成类代糖,以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为代表的天然提取非糖醇类代糖和以木糖醇、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提取糖醇类代糖。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世卫组织认为需要警惕的非糖甜味剂,包括人工合成类代糖、天然提取非糖醇类代糖等非营养型甜味剂。目前饮料食品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赤藓糖醇、木糖醇等糖醇类物质不在世卫组织的提醒清单中。

不过,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表示,与水相比,这些“零糖”食品还是有甜味,甜味会令大脑兴奋,诱导人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在协和医院“减重门诊”面诊过的肖一堂告诉记者,医生开出的减重食谱要求不能喝任何饮料,包括“零糖”饮料。

关于世卫组织建议是否会影响“零糖”市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倪跃峰认为,会有一定影响,但短期来看不会特别明显。消费者接收信息有一个过程,理性消费者和感性消费者接收信息后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在开发无甜、少甜食品、饮品的同时,也要为产品打造新的、更为独特的卖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