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公元556年、地处今天津蓟州区北20余公里崇山峻岭之中的黄崖关长城,在战火硝烟中等待了整整一千年,终于等来了让它焕然一新的人——一代名将戚继光。12万守军和百姓一起,经多年大修,使得黄崖关长城城墙石垒砖包、坚如铜墙铁壁。戳视频,跟随UP主“正直讲史—李正Str”,看蓟州传烽报国情,英雄名将守边关↓↓↓
(资料图片)
中国之声丨点击收听音频→
我是李正,是天津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也是视频网站UP主“正直讲史—李正Str”。
从2020年开始,我在工作之余持续更新视频讲述历史故事,逐渐收获了170多万观众。三尺讲台上,方寸屏幕间,我一直希望用我的讲述让更多人知道,历史不仅仅是课本上那几行文字,背后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今天,我就给您讲讲天津唯一一座长城关隘——黄崖关,和它背后那个男人的故事。
讲台上的李正老师、视频网站里的UP主“正直讲史—李正Str”
修长城,军事账还是经济账?
说到长城首先有个“必考”的知识点:长城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长城是一个国家级的战略防御工程,历代王朝都算过一笔经济账,就是比起派大军守卫北方,更划算的反而是“修长城”,重点守住几个核心关隘。最终,二十几个朝代修下来,长城就有了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蓟北雄关——黄崖关(天津蓟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蓟北雄关背后的那个男人
第二个知识点是黄崖关的修筑成型,其实和一位历史上的英雄名将相关,他就是戚继光。黄崖关长城始于北齐,隋朝也曾加以修缮,但真正让黄崖关面貌焕然一新的,还是明朝。
其实我们的高中历史课本也介绍过明朝翻修长城的原因,是这么表述的:“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隆庆二年,戚继光出任蓟镇总兵。三年后,明朝与蒙古达成“隆庆和议”,双方由军事对抗转向了贸易交往,实现了难得的长久和平。而就在此时,居安思危的戚继光开始了对黄崖关长城的大规模修缮。
修之前的黄崖关长城什么样?按史书记载,整体上只能说是相当残破。
戚继光修长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进行大面积的包砖,二是增筑空心敌楼。所谓包砖,顾名思义,就是在建好的城墙外再用青砖包上一层,用来加固;而增筑的空心敌楼就比较高级了,除了最上面的台能供士兵用弓箭火器反击敌人的进攻,下面还分为三层,能提供住宿休息、贮藏粮食和补充兵械多种功能。这样的空心敌楼在戚继光的主持下,仅第一期就修建了1200余个。
瑞雪雄关(摄影张连福)
长城背后的那些人
在长城的翻修过程中不止有名将,更有数不清的官兵和百姓。我们来到第三个知识点,就是长城背后的那些人。
像戚继光主持蓟州军事工作时,手下士兵总计12万人,大多都要承担守备和修筑任务。负担不可谓不重。史书记载“近来议建敌台,边工清大,殊无休歌,士卒疲惫,益不可支,逃亡安得不多。”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百姓在为长城的修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民间也始终流传着他们的传说。比如,黄崖关众多空心敌楼中,有一座“巾帼楼”。当年戚继光修长城征集了许多河南士兵,有一些人倒在了修筑长城的繁重工作中,其中有12位前来寻夫的女子发现她们的丈夫都已去世。据说,戚继光听完之后,也很伤感,赏了这12位女子每人一笔抚恤金。可这些女子却有个一致的想法,她们的丈夫都是为修筑长城而死的,她们要用这笔钱再为长城修一座楼,来完成她们的丈夫生前未竟的事业。最终,黄崖关上又添了一座空心敌楼。而为了感怀这12位女子的深明大义,当地人就一直称呼那座楼为“寡妇楼”,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巾帼楼”。
黄崖关“巾帼楼”(天津蓟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蓟州人民也没有忘记戚继光保卫边关的卓越功勋。1987年,在黄崖关长城东段的太平寨,雕塑了一尊戚继光像,至今,那尊8.5米高的花岗岩戚继光塑像全身戎装,威武庄严,仍然镇守着万里长城。
戚继光像(天津蓟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名历史UP主,我始终坚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路,才能更好前行”。所以,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在大家尤其是青少年的心里,种下一粒名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种子。
【讲述人: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教师李正】
【专家解读:黄崖关长城为何作用重大?】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董耀会:
黄崖关长城最初的建筑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朝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1550年发生了庚戌之变之后,明朝加强了北边长城防御,才开始比较大规模地修建长城,这个时候,黄崖关就不断地得到强化和修建,因为过了黄崖关继续向西就进入北京的平谷了。黄崖关长城的两侧,向东与马兰关相接,马兰关属于河北的遵化,向西和平谷的将军关相接。戚继光任蓟镇总兵的时候是对黄崖关的另外一次大规模的建设——包砖大修、增筑空心敌楼,以强化对京师的防御。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刘黎 章成霞
记者丨卢燕 夏震宇
鸣谢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