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刘工,您快来给看看!这个新型转向架的安装是否符合设计原理。”听到一位操作者“求助”,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兆金闻声赶去,在告知对方新型转向架的设计意图后,他建议说:“可以往螺栓上涂些润滑脂,通过降低摩擦系数达到螺栓紧固的目的,这样能更好地确保行车安全。”这是记者1日下午在中车长客转向架事业部看到的一幕。
见员工上手了,刘兆金又匆匆赶往国铁事业部制造中心调试产线组。当天,他跟师傅、正高级工程师周殿买约定好了,要一起商量一下如何通过转向架设计结构的优化来提高列车时速,满足车辆“轻量化”“智能化”的时代需求。像这样的深入研讨、思想碰撞、达成共识,几乎每天都会在师徒间上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主创新理念贯穿发展轨迹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车长客“自主创新、领先领跑”的企业创新精神,为几代技术研发人员注入了拼搏之魂、前进之力。
这一点,今年56岁的周殿买体会非常深。“1991年刚入厂时,年轻的我对创新的理解并不深入,基本上就是公司需要我干什么、老师傅教我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真正让周殿买意识到自主创新重要性的时间节点,发生在中国引进高铁后。“2004年,国家进入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实现高铁跨越式发展,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中车长客,我们在‘引进来’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秉承‘自主创新、领先领跑’的企业创新精神,研制出技术有所改进和提升的‘和谐号’。”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和谐号”“复兴号”,再到闪耀北京冬奥会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周殿买可谓历经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再到惊艳世界的全过程。
如果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达速运营,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系统集成、转向架等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建立起一套涵盖设计、制造和运用考核的产品研发流程体系,那么,以此为基础,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则首创了“鹰隼”头型,并在世界范围内首创高效智能应急自走行技术,在应急牵引、碰撞吸能、电磁兼容等20多项基础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
肩负重任攻克“卡脖子”难题
作为中车长客转向架技术研发领域的“大拿”,周殿买究竟带领技术团队攻克过多少“卡脖子”难题?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研制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过程中,我们对转向架的轴承震动温度监测、空气弹簧的压力检测,以及超员报警等多项技术进行优化设计,解决了一系列的科技难题,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在周殿买眼中,高铁技术需要不断根据时代所需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面向当前高铁“轻量化”“智能化”趋势,作为技术人员更要扛起重任,投入更多精力开展新型材料转向架的技术攻关。据了解,转向架是轨道车辆九大关键系统之一,是列车的走行机构,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运行品质和行车安全。中车长客转向架产品涵盖不同轨道交通车辆,在高速变轨距转向架、高速轴箱内置式转向架等方面引领国内发展方向。
目前,最为关键的“卡脖子”难题便是如何通过提升构架的振动频率,使转向架的运行性能更好。目前,该项技术正处于试制、试验阶段,一旦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应用,将使列车构架的重量减轻40%左右,满足列车“轻量化”“智能化”需求,形成中国制造业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绿色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师徒传承构建新型人才格局
参加国家项目近10项,撰写论文20余篇,获专利50余项、省部级奖项10余个,主持和参与标准编制5项……在自身成材的同时,周殿买不忘对年轻人的培养。如今成为中车长客技术团队重要力量的刘兆金,便是周殿买带出的最为得意的徒弟。
“咱们现在要探讨转臂式定位设计,想想怎么在整车运行中将不利因素减到最低。”一见面,周殿买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刘兆金直奔主题,看着师徒俩的认真劲儿,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眼睛都不眨,生怕漏掉了某个关键知识点。
在中车长客,导师带徒共同攻关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师徒关系也从以往的单向灌输,逐渐变成互相学习。
37岁的刘兆金就是这样一位承上启下的技术人员。“从我第一天上班起,师傅就传给我一种理念——对待转向架研发工作要认真、认真、再认真,要传承‘自主创新、领先领跑’的企业创新精神。如今,我也将这些传给我的徒弟们。他们中很多是‘95后’,他们是推动中国高铁的未来力量。”
老师傅的丰富经验,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在中车长客互相促进,为企业发展构建起求教、追赶、超越的新型人才格局,使“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激越着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