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5月31日,在榆树市于家镇三道村的洪博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紧张地忙碌。机器轰鸣声中,村民陈有正专注地工作着。他说,“这个就业帮扶车间就像一座桥,让我脱贫,走向富裕。我选择家门口这份工作,每个月能多挣4600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陈有的就业之地也是他的生活之地,这是许多村民的向往,而陈有的经历正是榆树市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榆树市引导优秀企业创建就业帮扶车间,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创建家门口的“厂站型”帮扶载体,吸纳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灵活就业。

“截至目前,建立就业帮扶‘星火站’21个、‘就业帮扶车间’18个,已吸纳219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就业收入可达2.6万元。”榆树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王洪玉说。

目前,榆树“厂站型”帮扶载体主要通过草艺编织、棚膜蔬菜、北方蔬菜交易中心、乡村旅游、畜禽养殖等龙头型特色产业来发挥就业带动作用,提供更多的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难、工厂招工难的问题。

“我们企业带动劳动力就业由3名增加到44名,年人均收入12000元。”洪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玉明告诉记者,通过建立“帮扶车间”,在帮助农民找到工作的同时,也让企业生产线基本达到满负荷状态,每年可加工大米3万吨以上。

“稻谷由谷壳、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胚乳和胚等部分构成,要让大米香味自然好吃,就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在“帮扶车间”,陈有不仅收获了一份收入,更学到了大米加工里的学问。

如今,生产车间班组成员熟练掌握了大米加工流程,对车间剥壳机、抛光机、色选机、分装机、真空包装机等设备操作熟练,从原材料进仓到最后包装出合格的成品,整个生产流水线井然有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