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吴倩 赵觉珵】冰墩墩“一墩难求”、雪场人气高涨、开幕式上的羽绒服同款瞬间卖空……北京冬奥会彻底激发带动了中国潜力巨大的冰雪运动市场。面对“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释放出的红利,从运动装备到雪场内的专业设备惠及国外厂商,而国外厂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希望从中挖掘出全球冰雪产业新的增长极。

覆盖中国大部分冬季度假胜地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近日透露,中国共有654块标准的冰场和803块滑雪场,比2015年北京申报冬奥会时增加了317%和41%。迅速增加的冰雪场地也意味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需求,例如造雪机、缆车等。

作为冰雪运动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之一,奥地利与中国企业在雪场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不少合作。奥地利国家旅游局亚洲区负责人伊曼纽尔·雷纳-特里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大部分冬季度假胜地都配备有奥地利制造的缆车,奥地利专家为中国滑雪场的开发提供建议,奥地利靠近阿尔卑斯山的城市萨尔茨堡和曾举办两届冬奥会的因斯布鲁克,也是疫情前中国游客冬季旅游的目的地。

奥地利多贝玛亚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缆车制造商,该公司共有14条索道在延庆和张家口运营,其中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提供全部9条架空索道的技术和设备。多贝玛亚中国总经理李艳秋表示,伴随中国冰雪经济的发展,中国冰雪企业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希望能够充分与本土企业加深合作,在服务景区、雪场以及城市交通方面拥抱更广阔市场。

总部位于意大利的天冰公司为北京冬奥提供造雪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天冰张家口分公司总经理皮尔保罗·萨卢索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形容称,“我们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受益匪浅”。

“求同款”

4日晚的北京冬奥开幕式惊艳全球,各国运动员入场时穿着的服装也随之走红,掀起一波抢购热潮。除本土企业安踏及旗下的始祖鸟、迪桑特、斐乐等品牌外,美国队穿的拉夫·劳伦、德国队的阿迪达斯等品牌也因各具特色而被许多消费者“求同款”。在这场“冬奥羽绒服展销会”上,首次亮相奥运会的时尚运动品牌lululemon更是受到消费者青睐,其加拿大官网几度崩溃,多款产品迅速售罄,甚至还引发了一波“求代购”的热潮。

北京冬奥不仅带火“同款”服装,也为各国滑雪、滑冰装备企业带来巨大商机。阿里巴巴近日发布的《虎年春节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四,天猫滑雪装备同比增长超180%,冰上运动相关品类增长更是超过300%。

中国消费者对冰雪装备的需求虽然在冬奥期间被彻底点燃,但此前的快速增长趋势已十分明显。路透社称,冬季运动服装和装备制造商一直在争先恐后地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美国专业滑雪运动品牌SPYDER、瑞士运动品牌KJUS和户外用品品牌Mammut、比利时滑雪服装品牌Templa等,都是过去两年进军中国的品牌。

分析认为,除运动装备外,北京冬奥在基础设施、服务、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北京冬奥会不应该只是一阵热潮,它的影响将会推动中国冰雪市场和冰雪产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1万亿元市场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随着欧洲冰雪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渐下降,中国成为相关国际企业的希望和未来的主要销售市场。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日报道称,由于人口众多以及中产阶层不断扩大,中国冰雪市场正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目前,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新增几十个滑雪场,人们对滑雪用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从长期来看,中国有朝一日或许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滑雪用品市场。

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预计中国冰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接近1/5。

白明表示,中国人常说“冰雪运动难出山海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的确受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但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差异化开始出现,近年来冰雪运动市场的规模明显扩大,再加上北京冬奥的催化,将为全球带来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经济学家田云则认为,北京冬奥会也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疫情阴霾的情况下,激发了全球对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主要增长引擎的乐观情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