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澳门特约记者 刘京京】“虽然上次来澳门品尝过安德鲁蛋挞,但这次来还得去吃,而且一定要到路环老店去。”刚在酒店办理完入住的游客已经摩拳擦掌。随着澳门旅游业开始逐渐恢复,八方来客云集,以葡式蛋挞作为金字招牌的安德鲁饼店绝对是最热门的目标之一。
一个药剂师的决定
路环是澳门最具乡村特色的一景,虽然距离酒店云集的金光大道只有4公里,却宛然换了个天地,林荫、平房、窄巷、小店浑然一体,充满了静谧悠然的气息。坐落在其中的安德鲁饼店门面不大,远看去甚至并不起眼,唯一“出卖”其身份的就是一大早慕名而来的众多顾客。这也凸显了澳门的文化特色,既有金碧辉煌的酒店代表“档次格调”,又有接地气的独特商铺隐于市井。
(资料图)
一块刚出炉的葡式蛋挞,酥脆的外皮配上表面黄黑相间的蛋奶馅料,一口咬下去,伴随着咔咔的响声,酥皮与馅料混合在嘴里,热气和浓郁的香甜奔涌而出,似乎充满了整个灵魂。“真的会爱上。”品尝的食客大多这样评价。
安德鲁的葡式蛋挞虽然好吃,其源流却并不是一句话就能简单讲完的故事。最令人诧异的,要数其创始人,既不是葡萄牙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安德鲁·斯通。根据资料,这位1955年出生在英国的药剂师,曾是英国皇家医药协会的会员。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他来到澳门的一家实验室工作。此后,安德鲁决定留在澳门并转行。1989年,他和太太玛嘉烈在路环开设安德鲁饼店,主打产品是新鲜、健康的欧式点心。
葡式蛋挞的前生
既然在澳门做生意,便绕不开葡萄牙人这个消费者群体。这时,“葡挞”就进入安德鲁的视野。葡挞,即葡式蛋挞,是“蛋挞”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所谓“挞”,是“tart”的粤语音译,指馅料外露的西式馅饼,与其相对应的是馅料被完全包裹密封的“派”。用鸡蛋、牛奶、糖制成的蛋挞,在欧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便传到中国,结合了广东的“炖蛋”和酥皮点心技巧之后又传到香港,发展出了俗称的“港式蛋挞”。
在葡萄牙,相传早期的葡式蛋挞由200年前的修道院发明,因为蛋清是制作修女袍的原料,大量剩余的蛋黄弃之可惜,便被用来制作糕点。后来,买到蛋挞配方的饼店将之发扬光大。因为饼店在里斯本的贝伦区,这种葡式蛋挞又被称为“贝伦挞”,在今天依然是前往里斯本旅游的必尝美食。
安德鲁在一次前往葡萄牙的旅程中品尝到贝伦挞。他认为,这种食物能让生活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一解思乡之苦。虽然没有制作配方,但安德鲁用自己的医药学技能反复试验,并融合英式甜点的风格,创出自己的“安德鲁蛋挞”。不过,新事物难免经历风雨。据安德鲁的女儿讲述,“安德鲁蛋挞”诞生之初,葡萄牙人觉得它不是原汁原味的葡式蛋挞,中国人则觉得它表面黑黑的焦糖令人疑虑——在广州、香港一带流传的“港式蛋挞”馅料是金黄色。安德鲁并未轻言放弃,他将葡式蛋挞送给街坊邻居,打造口碑。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德鲁蛋挞”慢慢闯出自己的招牌。
“我吃过葡萄牙的贝伦挞。”旅游爱好者汤米告诉记者,“那个太甜,吃一口得配两三口茶,安德鲁蛋挞的口感更符合中国人对点心的要求。”
故事仍在继续
1997年,安德鲁和玛嘉烈离了婚。玛嘉烈开始经营自己的蛋挞店,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玛嘉烈蛋挞”。据说安德鲁比较“佛系”好静,店铺仅在当时远离商业区的路环和氹仔,玛嘉烈则热衷商业和繁华,其店铺布局于澳门半岛。两人的店铺隔海相望,竟呼应了澳门文化的动静两极。
不过,发扬光大葡式蛋挞是安德鲁和玛嘉烈的共同心愿。后来,玛嘉烈将改良配方卖给肯德基。安德鲁饼店的特许经营也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等地陆续展开。澳门的葡式蛋挞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2005年12月,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表彰安德鲁贡献杰出,授予其旅游功绩勋章。2006年10月,安德鲁去世,但蛋挞的故事没有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