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郑可 环球时报记者 陶震】作为中国和欧洲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美国欲动用立法强加的“排外补贴条款”,吸引全球企业赴美投资建厂,推动本土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及其关键原材料采购,形成本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但从产业现状来看,美国过于高估自身的电池生产能力。

松下是第一家在美国建立大型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企业,该公司高层和行业顾问近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美国早期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经验表明,跨国企业低估了把动力电池的生产从行业传统中心东亚转移到美国的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美国存在严重的产业工人短缺。


(资料图片)

随着电池企业加快赴美建厂步伐和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愿望愈发强烈,这一产业用工缺口正逐步扩大,很有可能成为掣肘美国实现电池生产本土化的关键。

保护主义“美化”电池

自去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并使其生效以来,围绕其中有关电动汽车补贴的争论在美国与其亚洲和欧洲盟友之间就从未停歇。巨额的补贴扶持政策,令其他国家的车企对在美设厂意愿加强,让相关国家面临企业外迁、被迫“去工业化”的风险。

据路透社报道,在这部被称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气候投资法案中,有100亿美元将会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的投资税收减免,其中最核心的一项是为获得补贴的电动汽车设置保护主义条款,即车辆最终的组装必须在美国本土进行,或是在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比如加拿大和墨西哥,且电动汽车电池所使用的关键矿物原材料(镍、钴、锂、石墨等)必须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国或与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提取及加工,或者必须在北美回收,这一比例还会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此外,《法案》还要求电动汽车中的电池组件必须有一定比例是在北美制造或组装。

虽然《法案》严苛的补贴条件遭到多国指责,称其明目张胆地利用保护性条款打造属于本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但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美国巨大的市场和优渥的补贴条件让其难以拒绝。

美国汽车新闻报道称,目前,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都宣布将把电动汽车业务向美国转移。丰田汽车表示,从2025年起,其在美国肯塔基州新建工厂中生产的电动汽车将使用北卡罗来纳州生产的电池,整个过程都在美国进行。本田汽车与韩国动力电池制造企业LG能源解决方案去年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已于3月1日正式开工,未来将为本田美国工厂组装的讴歌车型提供电池。此外,据《环球时报》记者梳理,目前已确定在北美建厂生产电动汽车的跨国车企包括现代汽车、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而通用、福特等美国本土车企也在逐步将海外的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生产线向美国国内转移。

产业工人缺口巨大

随着电池工厂在美相继规划和投产,本土电池制造相关工人需求量骤增,但从现有条件分析,美国本土或难以快速“吃下”如此大规模的产能。一位不愿具名的动力电池领域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于美国在电池制造领域没有产业工人基础,电池制造相关工人短缺有可能会掣肘美国的“电池梦”。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作为动力电池制造的重要工种,美国目前的电工总数超过70万人,预计未来十年将增长7%左右。虽然这一技术工种的从业人数仍在缓慢增长,但却难以满足美国向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转变的巨大人才需求,而像电动汽车这种资源密集型产业,电工的增速要超过25%才能满足其产能目标。一些行业分析师表示,填补电工用人缺口将会很困难,主要是因为每年退休的电工人数多于新入行的电工,而且电工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将近30%的工会电工年龄在50到70岁之间,接近退休,年轻劳动力的不足让行业出现大规模的人才空缺。

除了电池制造相关工种出现短缺现象以外,美国整个电池产业链都存在用人不足的情况。美国CNBC报道称,缺乏足够成熟的技工会给汽车行业和司机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仅产能会受到影响,后期汽车维护和道路救援都会出现人力短缺的情况。麦肯锡公司在针对电动车行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一个成功的电动车超级工厂项目需要一支高素质和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力队伍,无论是在建设期间还是在工厂的后续运营过程中。

为美国客户设计电池生产设施的格雷欣·史密斯公司执行副总裁戴维·弗纳表示,在工厂建设领域,在美国遇到一家过去15年从未从事过大型工厂建设项目的公司已不足为奇,“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这类项目都是以外包形式存在,没有建造大型制造工厂的经验,因此建筑工人的综合技能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容易被时代淘汰”。

根据行业组织“建筑商和承包商联合会”的数据,今年美国建筑行业面临的工人短缺可能会多达50万,这会增加项目成本并推迟建设活动。据美国广播公司估计,美国今年将需要在正常招聘速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54.6万名工人才能满足建筑业劳动力的需求。据美国广播公司统计,2022年建筑业的平均职位空缺达到创纪录的39.1万个,比上一年增长17%。

美“电池梦”道阻且长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通过外包或海外设厂的形式将产能外迁,如今却遭到当年政策的反噬,面临制造业的“空心化”。除了产业工人稀缺外,重新补足制造设施和培育产业工人需要大量时间,这进一步延缓了美国电池本土化的进程。

“哪怕是最轻微的水分接触都可能意味着整批电池必须被扔掉。”《华尔街日报》援引松下电动汽车电池业务负责人高本康明的分析称,对跨国企业而言,在美国本土制造电池还将面临的另外一个严峻问题是培训美国工人,让其掌握近乎苛刻的电池制造工艺。中国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电动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需要按车规级标准去做,电池企业对设备、工艺、良率、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极其严苛。

“我们还惊讶地发现,有的美国工人的手太大,无法有效操作亚洲制造的机器。”高本康明感慨道,“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这类问题在早期经常遇到。”除此之外,高本康明还向《华尔街日报》介绍,考虑到美国安全法规和操作条件不同,电池生产设备未必能从亚洲运出并安装到美国的装配线上,而美国定制的设备却供不应求,这也大大延缓了美国本土电池生产进程。

由于缺乏在电池制造、测试方面具备必要专业知识的熟练工人及其生产设备,许多在美设厂的电动汽车公司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

早在2015年就赴美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松下,直到最近才实现全天候运转。松下表示,由于需要培训没有电池制造经验的工人,以及为当地工厂调试设备和生产流程等问题,其在美国提高产量比预期多花了一到两年时间。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如果通用汽车与LG能源解决方案合作的美国电池厂开工速度低于预期,将导致该汽车制造商无法实现其明年在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目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