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袁自迩】 欧美国家的监管机构已逐渐意识到日益严重的服装垃圾问题,堆积如山的纺织品废弃物充斥着当地垃圾填埋场,而那些没有进入当地垃圾填埋场的废弃服装,往往会被批量运往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方国家,令当地环境不堪重负。欧美的监管机构开始要求服装品牌为这些废弃纺织品埋单。
据彭博社报道,在欧盟,每年的纺织品废弃物总量约为400万吨,而在美国,仅2018年的纺织品废弃物总量就达到了1700万吨,比2000年飙升了80%。
美国加州、瑞典、荷兰和意大利都已提出相应法规,要求时装企业必须为纺织品回收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大多是以生产的服装数量为标准支付费用。英国和欧盟也在讨论制定相关法规。这些法规被称为“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制度,仿照其他不易回收的商品,如电池、床垫、医疗器械等,要求时装品牌根据其产品产量缴纳费用,或者自行开展回收项目。
EPR制度的支持者希望该制度能抑制过量生产,推动回收产业发展,并鼓励企业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但是,EPR费用也有可能被转嫁给消费者。“改变市场基金会”的推广活动总监厄本契奇认为,消费者对廉价服装的渴求正在加剧过度消费,服装价格的涨幅“必须相当大”才能抑制消费主义行为。
在考虑实施EPR制度的国家中,大多数尚未敲定要收取的费用,不过法国提供了一个参考:法国自2007年起实施了一项EPR计划,企业需根据其前一年生产的产品数量来缴纳相应费用。所有产品被分为107个类别,从服装、鞋类到家纺,并按重量进一步细分。2021年,超过6000个品牌被纳入该项EPR计划中,总计为28亿件商品支付了5100万欧元的费用,平均每家企业约支付8500欧元,每件衣物约0.16欧元。
不过,这些EPR费用在环保组织看来还是不够。非营利环保组织Or Foundation认为,法国征收的费用“实在太少了,在任何层面上都不会产生效果”。法国政府也承认收取的费用过低,并于去年11月下令,要求执行EPR计划的机构提出新的标准。
多家时尚企业已开始启动自己的转售项目,或通过ThredUp等平台销售二手商品。一些服装生产商多年来也在实施回收计划。例如,顾客每提交一袋衣物便可获得一张优惠券。但这种方式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是一种变相的促销。环保主义者更是批评这种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根本不需要的衣物,加重环境负担。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在2022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些环保动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个体孤立的努力,目的是获取经济价值,其他纺织品和材料的问题完全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现代服装的材料多达数千种,包括聚酯纤维、棉花、亚麻、丝绸等,使得分类和处理旧衣服十分困难。同时,将含有大量聚酯纤维的衣服转化为新面料既昂贵又具有技术挑战性,而且有加剧微塑料污染的风险,回收混合纤维衣服所需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被运到南方国家的大部分纺织品最终都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废物。据Or Foundation统计,每周有多达1500万件废弃服装运抵加纳。虽然这些国家一直在接收和处理通过EPR项目收集的旧衣物,但目前并未获得相应基金提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