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李攀 许峰

6月13日,一场思想和学术的盛宴在台州“开讲”——大陈岛垦荒精神研讨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参会嘉宾“咖位”不小,有中央和省有关单位负责人,作为“东道主”,台州市委书记带领市级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此外,还有一批特邀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杰出青年代表等参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旨在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高规格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七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多次提及——2006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专程到大陈岛视察并看望老垦荒队员,2010年和2016年又先后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回信。

一次登岛,两次回信,让总书记牵挂的这座岛上藏着什么精神“宝藏”?

“垦荒”,对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词汇,但在大陈岛,却是一个意味着荣誉与传承的“代号”。

大陈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全岛面积不大,是粤、闽、浙海上交通咽喉,岛屿巍峨,山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但仍企图将大陈岛作为反攻大陆的据点。1955年,随着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了唯一的屏障,国民党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并劫运了岛上居民1万多人,烧毁了岛上所有的建筑物。

共青团中央得知解放后的大陈岛遭到严重破坏,从繁荣的海岛变成了荒无人烟的孤岛后果断提出: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重建大陈岛。从1956年1月到1960年7月,共5批467名青年陆续登岛垦荒。

据老垦荒队员回忆,当轮船驶进大陈岛海域,眼前荒凉的景象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光秃秃的岛上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狼藉,布满了铁丝网甚至还有散落的地雷。当时,难得有上岛船只,物质生活的匮乏和远离亲人的寂寞是今天难以想象的,这些大多来自城市的青年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考验。

艰苦的拓荒创业之路没有吓倒青年垦荒队员,他们和守岛部队一起在废墟上搭棚定居,靠着澎湃的激情“战天斗海”:没有路,就算用锄头一锄一锄把岩石敲碎,也要铺成一条路;没有经济,从零开始,边学边摸索,也要发展畜牧业;没有钱,靠收集废铜烂铁,靠每个人每月贡献的2.5元生活费,也要购买船只,发展渔业。短短四年间,垦荒队在岛上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修建房屋2000多间,渔业捕捞量增长了6倍……

经过不间断地生产建设,大陈岛改天换地,重现生机。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什么?答案,其实就镌刻在大陈岛凤尾山顶的一块石碑上,浓缩为四句话十六个字: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的精神塑造问题。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

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

《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慰问老垦荒队员。“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习近平同志对老垦荒队员的奉献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

2010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通过信件再次表达了他对大陈开发建设的关注,复信鼓励:“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努力成为有知识、有品行、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多年来,浙江始终牢记嘱托,不断传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从2017年首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研讨会开始,7年间,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们系统深入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的思想富矿。

大陈岛垦荒精神为何备受关注和推崇?我们不妨从参会的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的一段讲话中感悟:垦荒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共性,蕴含着先进的科学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党的红色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可见,大陈岛垦荒精神,孕育于激情燃烧的垦荒岁月,镌刻于共和国砥砺奋进的风雨历程,熔铸于伟大建党精神谱系,是浙江红色根脉的鲜明印记。

时至今日,当年的许多青年垦荒者,或已不在人世,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垦荒精神”从未老去,它的价值和意义确实穿越时空,光照当下。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场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剖析了大陈岛垦荒精神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向最难处攻坚”的斗志。“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昔日荒岛变成今天的“东海明珠”,正是一代代垦荒者矢志接续斗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成果。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垦荒工程”。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无先例可循,更没有现成道路可走。中国式现代化之“难”,还表现为当前形势的复杂严峻,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面对新征程上的种种难解之题,唯有时刻保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追求,继承和发扬垦荒者的那股冲劲和敢打胜仗的闯劲,方能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奉献。当年,大陈岛垦荒队员积极响应“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使命召唤,远离家乡,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建设大陈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大陈岛!”这是垦荒队员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个人命运和祖国发展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大陈岛垦荒精神体现出来的是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需要每个人努力“拼图”,发扬实干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家国情怀、赤诚奉献的大境界大胸怀,将个人成长主动融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场景大格局中去。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担当。当年老垦荒队员边学边干,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没有渔船,全体队员通过捡弹片换来大陈岛第一艘渔船;没有产业,他们开始试养海带……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要继续保持垦荒者“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打仗中学习打仗”的精气神。对浙江而言,就是要深入研究在新征程上如何深化“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形成“重要窗口”的最大优势,真正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浙江之答”回应“中国之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