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87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64项,均是嘉定人民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宣传展示嘉定文化之魂,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嘉定区文旅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传“嘉”宝系列报道,从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3个方面,“秀”出嘉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可移动文物,记录着历史,镌刻着回忆。嘉定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87处。在对其保护修缮的同时,嘉定还在持续探索“文物+”模式,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始建于1920年的吴氏住宅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它已成为附近居民流连忘返的“幸福弄堂”。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去弄堂里听听故事。


(相关资料图)

文物活化,圈粉无数

来到位于安亭镇的吴氏住宅,斑驳的紫红色如意门分外惹眼,走进其中,层叠通透的拱券造型扑面而来,独具韵味。在这幢中西合璧的老洋房里、绿意葱茏的古树下,一群来自黄渡社区的老人正手拿画笔,参加“我在古建筑画文物”活动。

“线条可以大胆一些,像院子里的廊柱、栏杆立柱等,都是西式风格。”在老师的指导下,“老小孩”们用心地绘制自己所在的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一笔一划间细细品味百年老宅的历史底蕴。

“平常来吴氏住宅没认真研究过,老师寓教于乐,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家门口的不可移动文物,非常有意思。”黄渡社区居民朱雅川笑着说,“能在这里享受晚年生活,我觉得很自豪、很幸福,对它的感情更深了。”

据介绍,该课程是街镇文化部门结合辖区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发的首个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题的培训项目,一经推出,名额很快就被抢空。“以前我们退休在家没处去,要么就是很远,来这里只要两三分钟,还能解决中饭、休息娱乐。我们还经常在这里自办活动,真的是姐妹们口中的‘幸福弄堂’。”居民蒋虹说。

黄渡古镇佛阁弄5号吴氏住宅,建于民国时期。建筑坐西朝东,呈不对称布局。主厅二间,厢房四间,上、下有廊。拱券形正门、廊柱、栏杆立柱等时代特征明显。2016年6月被公布为嘉定区文物保护点。

目前,吴氏住宅所在的黄渡社区有近两千户常住人口,60岁以上老人约1360人,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周围活动场所稀缺,而修缮好的吴氏住宅一直闲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相关部门将助老服务社搬了进来,结合百年老宅特色赋予合适的功能,在古色古香的厢房里设置图书室、休息室,西式浪漫的拱券形正门旁配置娱乐区、助餐点、多功能厅等。

一周五天,周一说唱,周二手工,周三便民理发、测血压……除了完善养老设施外,相关部门还将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资源充分融合,做到文娱活动菜单每日不重样的同时,为老人提供膳食、个人照护、康复保健、政策咨询等服务。优质的养老服务加上得天独厚的历史风貌,使得吴氏住宅“圈粉无数”,不仅是家住附近的本地人,就连外省市的阿姨爷叔都成了忠粉。

孙国琴来自安徽合肥,自打搬到黄渡社区后,她的晚年生活每天都被笑声包围。“居委主动来告诉我,没想到可以在上海本地的海派建筑里交朋友、学沪语。”孙国琴自豪地说,“我结交了许多无话不说的挚友,还学会了用微信,老家的亲戚都说我们这里是养老界的‘天花板’。”

保护成果,反哺社会

居民们能够在家门口的文物建筑里丰富退休生活,离不开相关部门对吴氏住宅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作为嘉定区文保点,吴氏住宅占地近300平方米,为中西样式的砖混二层楼,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建筑艺术等具有一定价值。

“‘幸福弄堂’助老服务社的创设,是嘉定区首次将文物建筑用于助老养老的公益事业,这个创举让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文物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社区老人的晚年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嘉定博物馆副馆长王光乾说,这是一个文物保护成果反哺社会、惠及民生的鲜活案例。

记者了解到,吴氏住宅所在的老街区域孤寡老人相对集中,自从变身助老服务社后,一改往日的冷清,每天颇为热闹。“吴氏住宅之前修缮完空关着,这种老房子没多久就会发霉发潮,现在因为经常有人打理,加上人气足,对保护文物也很有好处。”嘉定区文物监督员吴伟东坦言。

文物需要有人悉心呵护,享受“文物+”滋养的老人们也从受益者逐渐转换角色,加入保护文物的队列。钱桂娟是这里的日托老人,也是“幸福弄堂”的志愿者。

在钱桂娟看来,吴氏住宅同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比起来,的确有些渺小,但也正是因为百年老宅的不变与存在,才让她和姐妹们的芳华在飞逝的时光里得以留存。

“小时候,院子里的这棵水杉就比我高一个头,现在有三层楼高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很有感情,来到这里就觉得好像回到过去,自己又年轻了。”钱桂娟说,吴氏住宅冬暖夏凉,年纪大了,便更喜欢待在这里,“老人守护老宅,别提有多幸福,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幸福弄堂’。”

据区文旅局介绍,嘉定区新一轮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共计修缮32处,截至目前,已完成修缮9处。

“可能很多市民朋友认为文物应该采取静态保护,实际上文物在修缮好后,不应该成为历史静态的标本,合理利用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王光乾表示,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接下来将因地制宜,针对修缮好的文物,结合周边社区和市民的需要,挖掘文物的价值,有效合理地利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