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受台风影响,近期我国华北、东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水侵袭,一些城市内涝风险加大。连续的暴雨导致路面积水、塌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提醒我们,对人员密集的城市而言,预防洪涝灾害风险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要持续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起抵御重大风险隐患的多层次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冲击的韧性。

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集中,加之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显著,一些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城市,面对强度较大的暴雨,如果不有效应对,那么很可能成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重灾区。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大面积的高层住宅和硬化路面取代了林田湖草,不利于积水下渗和排出,对城市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对极端暴雨天气是每年的“必修课”,北方地区应对洪涝的实操经验少,设防标准和公众意识都有待提高。有数据显示,过去11年间,京津冀地区已经出现了4次大范围极端降水。这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论是沿海城市还是高海拔地区,都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筑牢底线思维,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峻考验。

随着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市群逐步形成,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也将更为复杂多样,需要更多的“未雨绸缪”。要下大力气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不可预见性与突发性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强预警。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搭建部门协同联动、信息共建共享的预报预警平台,进一步落实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实现对重大灾害事故发生、风险防控、应急处置、供水供电和灾害恢复重建等全链条监测预警,让预警信息防在大灾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提高城市对灾难风险的动态感知和应对能力。

二是抓基层。抵御灾害风险的“战斗堡垒”在社区、在基层。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补齐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短板。通过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服务,逐步提升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减灾设施场所建设、物资储备等能力;要加强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统筹用好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不断提升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促建设。汲取每一次暴雨和洪灾留下的经验教训,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的影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避免在易受灾区域过度开发。在城市建设中,一方面,应健全主要风险区的蓄洪空间与排涝能力建设,持续解决好低洼片区积滞水问题;另一方面,要着力抓好绿色空间建设,优化完善周边交通体系,更好应对极端天气和重大灾害风险挑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