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成片、稻谷金黄,建德大同“稻香小镇”3.5万亩金色稻浪间,一场以“同心奔共富”为主题的稻田趣味运动会将今年的“稻香节”推向高潮。

眼下,随着稻谷收割入仓,大同“稻香小镇”被杭州市列为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正积极申报省级产业特色强镇和国家级现代化农业园区。文旅融合的硕果“长势喜人”。

喜悦背后,是建德紧跟大杭州大耕保节奏,在完善耕地保护机制道路上的不断跋涉。

目前,建德耕地面积28.3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5.6万亩,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位居杭州各县(市、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首位。

建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德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重要抓手,‘耕地智保’与‘田长制’齐头并进,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耕地保护新路。”

“耕地智保”线上查 “田长”巡检地上管

今年5月,紧跟省、市数字化改革步伐,建德市“耕地智保”数字化应用场景正式上线,当地田长或村级耕地保护巡查员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监督耕地情况。耕地保护巡查员老鲁感叹:“从预警到整改到位,不到24小时。”

为让“耕地智保”场景看得远、管得牢、用得好,建德共布设铁塔视频探头269个,配合云上智能识别,覆盖耕地面积17.73万亩,高风险区耕地覆盖率达91%,实现对全市60%以上耕地的24小时全程监控。

“利器”挥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为此,建德一边全面推广应用“耕地智保”场景,通过数字赋能让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全覆盖、无死角;一边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田长建设,确保“技防”辅助“人防”,每周一次轻松开展耕地常态化巡查。

今年7月22日,建德在杭州市率先印发区县级田长制实施办法——《建德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办法》。管理体制怎么建?工作职责怎么定?办法都有细致规定。随即,16个乡镇级田长制办公室以及18名专职人员开始运行。“我们还创新性安排每位联村干部担任乡级田长助理,相关政策、任务由田长助理第一时间负责传达、落实。”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光人要配齐,还要协同合作。寿昌镇、乾潭镇成为建德市联合巡查的试点,乡级副田长带队,村级田长、林长、河湖长每月一次联合巡查,一起“上山”“下田”“巡河湖”,跨部门问题协同解决。建德还在着眼制定《建德市村级耕地保护巡查员管理考核办法》,每年根据352名村级巡查员的工作情况采用百分制综合打分,分档次给予劳务费用,继续完善田长制构建的“最后一公里”。

“天巡地查”天上看,“耕地智保”线上查,加上“田长”“巡查员”地上管,效果立竿见影。截至目前,建德已累计完成巡查任务8048次,巡查员和铁塔探头发现问题112个,认定正常问题103个,完成“两非”问题整改9个,闭环处置率达100%;今年三季度卫片下发疑似问题较二季度环比下降25%;查处涉耕违法案件4宗,较上年同期下降67%。“人防+技防”的管理机制初现成效。

从全域统筹到全面提质 从田间地头到田长手头

2018年以来,建德实施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1个,实施规模位居全省前列。自2021年浙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精品工程评选以来,建德三都镇、大同镇先后入选,获得省级奖励资金2000万元。此前,建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我们进行了‘一核三带四区’的综合整治布局,有集中发展区,也做了留白,为后续发展持续提供动力。”三都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划分,全镇建设起近2700亩高标准农田,垦造耕地约1400亩。当地探索建立的“农户+村镇+企业”三级联动的“土地银行”共富模式也如火如荼。经过农业公司改造,一茬茬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应运而生,农户还能实现流转收益、股金和劳务工资“一地三收”。

不仅如此,去年,株高1.8米的“巨型稻”在三都镇袁隆平水稻试验田试种成功;今年,300亩的袁隆平水稻实验田开始收割,“禾下乘凉梦”终成现实……

一项项在建德大地上“生长”起来的“盆景”,正蜕变为建德助力共富的别样风景。

2021年年底,在以饱满热情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建德又启动了《建德市“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以全域整治为载体,对市域范围内可盘活和垦造的各种资源进行“拉网式”排查,推动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连片、质量提升、生态优美。

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全域整治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下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需求。”据统计,2018年以来,结合全域整治工程实施,建德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69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33万亩、建设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5096亩,帮助建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增加50公斤以上。

补数量更要提质量。面对耕地质量参差不齐的新垦造耕地,如何改善和管理,建德又“转身”钻研起“技术力”。建德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使用了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与中向利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共同探索研究的木本泥炭技术,促使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破解了新垦耕地无优质耕作层的难题。

大同镇万兴村新塘坞垦造水田及“旱地改水田”项目“第一个吃螃蟹”。通过添加腐熟秸秆和生物激发调节剂等技术组合模式,耕地质量等级从11等迅速提升至10等,亩产达600公斤,较一般项目增加约100公斤。除了引进新科技,建德还在全市实施沃土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完成土壤综合培肥示范5890亩、推广应用有机肥面积11.58万亩,耕地肥力得到有效提升。

守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优化耕地布局,抱紧耕地“中国饭碗”的“建德实践”,还在继续深化。(记者 章翌 通讯员 赖雅婷 马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