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段“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后突然起火爆燃”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一男子推着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电池突然起火,3秒内火焰吞噬了整个电梯间,电梯内的人员,包括1名婴儿,都被烧伤。这起事故发生在四川成都,有媒体报道称婴儿伤势比较严重。

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被再次推到风口浪尖。随着锂电池的普及,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安全隐患,其实变大了。锂电池容易起火爆燃,如果没有做到足够的电池安全保护,是十分危险的。

而电梯关闭后,又是一个封闭空间,高温火焰加上剧毒气体,对在场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会被高温灼伤,吸入有毒气体则可能造成窒息,危及生命。

事实上,去年正式施行的《杭州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已经规定,电动自行车禁止进电梯。还有每年都会开展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整治工作,在禁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上是花了大力气的。

除了安全整治,还有技术手段。萧山的一些小区针对电动自行车进电梯采用了智能管控模式,在电梯中加装阻行装置,利用AI摄像头识别感应电动自行车,一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电梯门就不会关闭,电梯也无法运行。

然而技术岂能限制人性,有网友透露,骗过摄像头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手挡住摄像头,或者用布盖住电动自行车,这样就无法识别,电动自行车自然可以随意上下了。

而电动自行车经过种种操作,一定要进电梯的原因,有人说是地面充电位置不合理,或者收费不合理。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地面公共充电点不可能不收费,而只要收费,必然有人会认为收费不合理,这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

要破解这一循环,除了继续完善制度和基础设施之外,关键还是在人。作为个人,要增强安全意识,“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自觉避免危险行为;作为集体,要树立安全共识,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公共安全事关每个人,成都那起事故中,如果同行人共同出面,阻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不去做”很难,“站出来”更难,希望这起事故,能成为个人自觉和集体自觉共同行动的契机。(俞海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