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汽车3月31日报道

当政府补贴、车企降价进入恶性竞争,这场价格战注定没有赢家。

年初,随着购置税优惠和新能源车国补取消,外界都以为刚刚“断奶”的新能源车企肯定要涨价了,谁曾想,这涨价的小火苗刚刚燃起,就被“价格屠夫”特斯拉大手一挥,扇灭了。为了应对特斯拉的“历次降价之最”,各车企和地方政府补贴力度不断加码,直接来了场汽车界的“百亿补贴”活动。


【资料图】

然而,根据流通协会统计:3月1-26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02.1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今年以来累计零售370万辆,同比下降15%。

大规模的价格战没有拉动销量的增长,反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湖北省只对本地生产的汽车品牌补贴,这种明显的地方保护做法,使得除武汉外,全国各地4S店到店客流量大幅增长,成交量却显著下降,部分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等待降价补贴政策;各车企推出的优惠车型多为长库龄、老款或滞销库存车型,经销商为了吸引眼球,夸大降价力度,增加获客,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自杀式”的价格策略,“自由落体式”的汽车价格,持币代购的车市“冰川时代”,真假“大出血”的价格迷雾,这一通操作下来,是不是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没错,早在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就曾经历过这样一场“冰与火”的历练,彼时的中国车市正处于“补课性消费”的加速状态,积攒多年的购买能量被集中释放,上百款新车排队进入中国市场,这让原本单薄的新车队伍一时间变得有些拥挤。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燃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政府的宏观调控、进口配额取消等诸多因素影响,上汽通用率先“破防”,于5月17日宣布全线降价,这一降,瞬间打翻了汽车价格的多米诺骨牌,一时间,整个汽车市场进入到了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其直接导致用户持币待购、市场持续低迷超一年。

所以,对于现下的中国车市来说,降价处理库存,适当回收成本是正常经营措施,但不能因此沦为价格战,因为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其长期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被迫求生存的企业来说,一旦“降无可降”,就只能压缩成本,在材料、技术上“偷工减料”,这对于整个行业还有消费者来说,都是不愿看到的。因此,各级政府应从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普惠性汽车消费补贴政策,让利消费者,企业也应谨慎考虑价格战的风险和利弊,尽快为此轮降价的炒作降温,使行业回归正常运行状态,确保全年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