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合肥市养犬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近两年来,不文明养犬整治效果如何?市民有哪些话要说?业内人士又有哪些看法?连日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变化有市民选择夜里错峰遛狗

市民张女士住在合肥南二环一小区。《条例》实施后,她发现小区大门口、电梯贴了文明养犬的宣传单,小区里设置了犬只粪便收集箱,“我看到有人在用,说明是有变化的。”

家住政务区的李阿姨养了一只小泰迪已经8年了。李阿姨告诉记者,出门牵绳是必须的,但为了照顾小泰迪的情绪,经常夜里错峰下楼遛弯,“时间晚一点,不会影响别人。”李阿姨笑称她的宠物犬也是有“户口”的,“《条例》刚出来时,我就办了犬牌。”

在合肥经营3家宠物医院的杨先生告诉记者,《条例》出台后,宣传力度很大,“一段时间内上牌率很高,派出所还和我们一起到较远的南岗、小庙上门服务。”据他观察,目前来店里上犬牌的并不多,“一是大家文明养犬的意识提高了,新养犬只增量不大,另一方面是前期都办过了。”

整治城管联合派出所一起整治

《条例》实施后,为破解不文明养犬问题,城管部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今年3月9日下午,肥西县城管局联合第三方公司,根据群众反馈及日常巡查情况,对大市场、金星和园、天地城、南郢小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文明养犬专项整治,共规范未牵绳遛狗行为10起,其中暂扣犬只4只。

合肥瑶海区城管局每个基层城管中队联合辖区派出所成立了文明养犬专项整治队伍,对多次遛狗不牵绳、犬粪不清理等行为进行处罚。根据合肥城管发布的消息,截至去年10月,城管部门共劝导、处罚遛狗不牵绳40000余起,铲除犬粪90000余处。

引导物业在小区修建遛犬小道

专项整治持续推进的同时,减少或杜绝不文明养犬行为,更多在于养犬人自身的文明和自觉性。去年4月,合肥市养犬办“随手拍”举报平台(合肥市养犬举报小程序)上线,市民可对发现的流浪犬、遛犬不拴绳、犬粪不清理等现象拍照举报。

包河区通过“城管+社区+物业”的联管模式,合力引导文明养犬。在滨湖方兴社区,城管队员可以通过移动犬管平台App掌上管犬,及时查询犬主和犬只信息,如果在巡查时发现犬只在路面大小便或未牵绳,可实现平台现场拍照取证。

据合肥城管发布的消息,截至去年12月份,全市城管系统设置文明养犬宣传点500余处,免费发放遛犬绳2万余条、犬粪清理纸袋5万余个。

除了街面、公园等公共场所,小区内的不文明养犬行为如何有效管理,物业也在想新招。在包河区骆岗街道和昌中央城邦小区,物业设置了林间遛犬小道,沿线有宠物粪便箱、分类垃圾桶。“这条小道可以避免行人受到惊吓。”据物业王经理介绍,小区内有居民养大型犬,考虑到小孩子的安全,在不和主干道冲突的情况下,他们修建三条遛犬小道。“居民还是比较认可的。”王经理表示,晚间在小道遛狗的人比较多。

观察流浪犬救助面临不少问题

对于流浪犬的收容,《条例》也有明确规定。记者采访了解到,合肥有不少流浪动物救助站或基地,但在运营中,资金来源、管理规范、持续经营是绕不开的难题。

“我们主要救助没有生存能力的小动物。”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连续3年在合肥市小动物关怀中心当义工。“目前基地有600多只狗,几十只猫。”张先生坦言,目前基地里的动物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因伙食费、场地费等支出较大,暂时没有能力帮助更多的流浪动物。

面对资金困难,张先生告诉记者,除了给小动物找合适的领养人,基地已启动“云养”模式。他解释称,如果市民发现需要救助的流浪动物,想收养但没有条件,“交一定费用后,基地可以帮忙照看,至少小动物不用再流浪,也不会饿肚子。”

“目前对流浪犬只的收容,不少是自发的。”一名长期从事宠物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合肥这些机构数量不少,大小不一。这些机构除了面临资金压力,别人看法、运营模式(公益和商业的统筹)、救助医疗、场地落实等都存在问题。“建议有一个规范的专业组织来引导监管(流浪犬只收容),不要走偏了。”他感慨道。(记者赵琳韦韬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