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3月24日,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据中新社)

所谓“类博物馆”,是指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功能而尚未注册成为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民办场馆。“类博物馆”虽然一直发挥着博物馆的作用,但在现有政策下它们的身份暂时不能被官方认可,所收藏的文物也无法被很好地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崇德堂匾额博物馆藏品丰富、主题鲜明,藏品包括从全国征集到的400余块道德文化古牌匾、500余张古拓片以及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千余幅道德书法作品、篆刻家篆刻的200余方印章等,能满足公众在相关领域的文化需求。此次作为“类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有助其有效利用及长远发展。

“历史是民族永远的根基。”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承担着传播文化、提升公众素养等社会责任。博物馆真正的力量就在于——当去博物馆成为日常,人们不断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游走,实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对话,就会知道生活除了环顾四周外确实有诗和远方。不仅如此,参观博物馆,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与探索世界,在意识中完成对自我身份的一次次确认,使自己能更清晰更真实地理解自己。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推动“类博物馆”有序开放,对于激发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丰富博物馆门类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博物馆发展史,私人博物馆和公共博物馆几乎同时出现,互为补充,推动着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北京备案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博物馆日益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场所和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整合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博物馆外溢空间等资源,将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博物馆资源的需求,满足更多人对诗和远方的渴求。

各地应积极开展“类博物馆”登记备案工作,引导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类博物馆”机构逐步提升水平,鼓励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小型收藏馆和展示馆建设,丰富博物馆的类型,增加博物馆的数量,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