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贵州台江县台盘村,少数民族同胞在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开始前参加投篮比赛。新华社发
6月23日,一名小朋友在贵州榕江“村超”场边观赛。新华社发
(资料图片)
6月23日拍摄的贵州榕江“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新华社发
6月9日,贵州开放大学足球队球员与榕江足球代表队球员(左)在友谊赛中拼抢。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编者按
运动场里“激战正酣”,观众席上山呼海啸,中场表演别开生面。呐喊、鼓点、笑语、欢歌交织汇聚,掀起一股激情澎湃的热浪,尽情释放乐业安居的幸福……继“村BA”持续大火之后,在邻近“村BA”起源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榕江县,又一现象级的农民赛事“村超”火爆上演。与赛事同时“火出圈”的,还有侗族大歌等特色浓郁的古老非遗。这一切,正是乡村振兴路上应有的模样!
民众的自发探索,与党和国家政策同频共振。继“村BA”升级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后,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村BA”“村超”“村歌”缘何火爆出圈?乡村文体活动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记者带您走进多彩贵州,与您一起寻找答案。
“球进啦!”欢呼声响彻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夜空,属于每位球迷的足球盛宴——“村超”正在火热进行。看台上满满当当、忘情呐喊的,是从十里八乡甚至天南海北赶来的男女老少。
“这就是纯粹足球的魅力!”身着蜡染T恤、爬着梯子登上现场解说台的体育解说员韩乔生不禁盛赞——贵州“村超”,是深深扎根于土壤的足球狂欢节!
从去年夏天开始,“村BA”“村超”等植根于黔东南的“宝藏运动”大放异彩,受到全国人民喜爱。曾经深度贫困的贵州,虎跃龙腾地走上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光大道”。
聚拢人气、注入活力、拉动县域经济……透过激动人心的群众文体活动,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路在世人眼前铺展。
“村超”:拧成一股劲唤回一群人
“您现在是‘球星’了!”当记者见到自“村超”开赛至今持续占据射手榜头名的球员董永恒时,他已换下球衣,正在自家的卷粉店里忙碌。最近,因“村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让原本就在榕江小有名气的“卷粉王”生意更火了。
“要说我是‘球星’,那我们队里人人都是。”董永恒笑着说,“我身边可是卧虎藏龙,能进球全靠队友传球。”
农民、教师、饭店老板、银行职员、电力工人……忠诚村足球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是足球,让平日里各自忙碌的他们聚到了一起。“一踢比赛,不但邻里乡亲来看,全国人民都在看。想想这么多观众,大家可兴奋了,踢起来格外投入。”董永恒说。
“能抽时间一起训练、上场踢球,不仅因为对足球足够热爱,也因为我们有深厚的足球文化传统。”车江二村足球队队长石世毕告诉记者。许多“村超”球员的足球启蒙,来自身边一场场村里自发组织、村民全员参与的球赛。
“早年间,县里没有规范的足球场,甚至连规整的场地也没几块。”46岁的韦林星回忆。2002年,他和几个喜欢足球的朋友商定,办一场属于村民们的比赛。在满是泥沙的河岸边,他们用铲车平整了土地,村民们自发前来清走了石子、杂草。树桩作门、石灰画线,一场“河边足球赛”就此开场。打那以后,就成了深受大家喜爱的“保留项目”。
2020年,榕江县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县城就有十多个足球场,全县有30多支民间足球队,在县足协注册的球员超过1000人。
韦林星不仅成了一支“村超”球队的教练,更与一帮老队友忙着为更多爱足球的孩子提供免费训练和辅导。“现在,有了身边的‘明星’榜样,报名参加周末培训的孩子是以前的十几倍。”他说。
董永恒也盘算着,为球队吸收更多年轻的后备力量:“‘村超’带来了这么大的市场,让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都有了奔头,乡村振兴就更有活力了。”
“村BA”:守住乡土气带动“双丰收”
走进位于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篮球场,新修的更衣室、沐浴室、媒体接待室,改造的公共厕所、拓宽的停车场,从一万余个增至两万多个的观众座席……焕然一新的赛场设施,让人很难想到,每一根灯杆、每一层看台、每一次扩建改造背后,都是村民们集体决策的结果。
“每次村委会组织大家开会,院坝里比‘村BA’还热闹嘞。”曾在村里做过近30年比赛记分员的村民潘举说,早先都是村民们自发筹资、自己建球场。现在村里富裕了,球场修缮不再需要大家自掏腰包,可事关“村BA”,再小的事也要大家一起商量。
走出球场,“村BA”官方线下体验店里,采用苗族蜡染工艺的篮球、“村宝宝”文创玩偶、黔东南土特产品等各类商品吸引着游客驻足;打开手机,关于“村BA”的短视频、新闻、旅游攻略等热度不减。据统计,仅去年“村BA”夏季篮球赛期间,台盘乡接待观众和游客就超过50万人次,拉动直接消费4000万元以上。
今年1月,岑江龙被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这位曾在“村BA”场上守护内线、组织进攻的大前锋,如今正在球场外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加入这场乡村振兴的“比赛”中。
岑江龙告诉记者,除了坚持带给篮球爱好者更好的观赛体验,台盘村也在积极探索如何用好“村BA”品牌,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村集体决定,将比赛期间场外各项经营的收入,用于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村容村貌,并逐步发展旅游、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
“我们将守住‘村BA’的乡土气,以‘村BA’带动系列‘农字号’体育赛事,把比赛办成老百姓的节日。同时,探索打造‘以赛助旅、以赛扶产’全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表示。
“村歌”:文化有魅力乡村显生机
赛事的火爆也为传播当地文化提供了好时机。“村BA”“村超”每场比赛的开场表演和休息间隙,侗族大歌都会现场展演,掀起“万人合唱”的壮观浪潮。
“黔东南美景,合国艮学国了(侗语,意为说不完数不尽)……”6月9日,在黎平县举行的2023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七届侗歌百村歌唱大赛上,一位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的小朋友成为全场焦点。
在台下,记者见到了这位10岁“小歌手”王先锋。他家三代人都会唱侗歌,头一次登上大舞台却没有丝毫怯场:“我喜欢我们侗族的歌,我要把它唱给更多人听。”
“饭养生,歌养心”,千年大歌早已融入侗家人的文化基因。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五六岁开始学唱侗歌,一唱就是一辈子。她曾将大歌唱到北京、带到国外,至今仍坚持每月定期给小学生、大学生们开课。
“大歌要与时俱进,让年轻人感受到独特魅力。”同样带队来参加比赛的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歌队队长吴成龙说。2018年,这位侗族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村里开设了“月也(侗语,意为做客)侗歌学堂”,为晚上农闲或辍学待业的村民们免费教唱侗歌。
“在保留风味的基础上,非洲鼓、木吉他等外来乐器也可以加入伴奏。当年轻人发自内心喜欢上大歌,传承就不再是问题。”吴成龙说,现在跟着他长期学歌的村民已有五六十人。
循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更多热爱大歌的侗族青年回到家乡。“村里交通好了,本地好木料在家门口就能制成家具,销路更是不愁。”几年前从广东回乡开设家具厂的剑河县磻溪镇小广村村民潘玉秋说:“不仅有了更多时间和大家一起排练、代表家乡到更大舞台上唱歌,还能带动更多乡亲就业。”
近年来,通过“百村歌唱大赛”“100个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百村传统经典民歌数字化”等一系列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实施,黔东南州基本实现了“侗族大歌流布聚居村寨村村有歌队,80%以上的村民能唱10首以上传统侗族大歌和新编侗族大歌”的目标,合计培养了100多名优秀侗族大歌骨干辅导员、1000多名优秀传承人。
如今,黔东南黎平县肇兴、地扪、堂安等地文旅业聚起侗族大歌歌队近百支,从业人员近2000人,每支歌队年均演出30场,人均每年从中收入2000元。吴成龙说:“歌声引来了八方贵客,村寨在歌声中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更让年轻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本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