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宣布进入“与病毒共存”阶段,成为美国首个将新冠视为“地方病”的州。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上周,加州州长纽森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州正在度过危机阶段,开始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人们期待翻开新的一页。”纽森说,“他们还需要知道,我们是他们的后盾,我们会保证人们的安全,我们会一直关注这件事。”

纽森表示,加州计划从“危机心态”转变为强调预防和适应能力的模式,允许官员加强措施检测和控制新的疫情暴发,并监测新冠病毒是否有新的变异体出现。

该计划包括维持7500万口罩储备,增加疫苗接种和每日检测数,监测废水中的病毒残留物,以及通过与国家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同迅速引入额外的医务人员来应对病例激增。

报道指出,该计划标志着加州防疫政策的重大转变。根据该州最新的数据,自新冠暴发以来,该州已有超过82000名新冠死亡病例。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大流行病”,即一种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影响大量人群的疾病。而“地方病”被认为是仍然在人群中传播,但传播水平相对较低且没有严重的公共卫生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新冠病毒“流感化”。上周,包括加州在内的美国多州已取消实施强制口罩令。然而,因为各地疫苗接种率的不同,应对新冠的能力也存在差距。因此美国并未正式在全国宣布将新冠视为“地方病”。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本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美国正在走出新冠大流行的“全面”阶段,现阶段已可以放松限制,病毒也更易控制。但他并未提到可以将新冠视为“地方病”。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和微生物疾病系主任阿尔伯特·柯(Albert Ko)上个月告诉《华盛顿邮报》,从大流行到地方病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难定义。他表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在今年1月24日表示,由于世界部分地区的感染病例仍然很高,现在将新冠视为地方病还为时过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