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数据,在太阳系中已经发现的小行星超过102.6万颗。这些小行星的存在带来了撞击地球的隐患。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概率极低,但危害极大。恐龙灭绝就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导致的。根据研究,如果一颗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000倍。2017年,一颗小行星撞击了云南香格里拉,尽管这颗小行星非常小,但仍产生了相当于540吨TNT的爆炸当量。此后,2018年、2019年又有两颗小行星分别撞击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吉林省松原地区,引发中国对行星防御研究的重视。
目前,在小行星探测和防御技术方面,美国、日本、中国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重约550公斤的航天器,准备进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测试任务,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预计所发射航天器将会在实验对象“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这一系统中的较小的一颗小行星。NASA预计,航天器预计将于2022年10月撞击该小行星。NASA称,没有摧毁该小行星的计划,只是希望测试人类在受到小行星威胁时影响其运动轨迹的能力。
日本在小行星探测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受到世界关注。2003年5月份,日本发射了“隼鸟”号探测器,送往25143号小行星采集样本。尽管“隼鸟”号因出现故障于2010年才返回地球,但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小行星物质带回地球。
2014年12月,日本又发射了“隼鸟2号”探测器。2019年,“隼鸟2号”在距地球3.4亿公里外的一颗名为“龙宫”小行星表面成功着陆。在回收舱采集了岩石样本后,“隼鸟2号”探测器与回收舱分离,继续太空之旅,预计将在2031年左右抵达编号为1998KY26的小行星进行不采样探测。
中国10年前也曾开展过小行星探测活动。2012年12月,我国“嫦娥二号”卫星曾成功飞越探测了以凯尔特神话中战神“图塔蒂斯”命名的4179号小行星。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小行星飞越探测,验证了我国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和飞越控制能力。 (郭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