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 樊巍 单劼 胡雨薇 冯羽】自3月下旬上海实行全域静态管理以来,许多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也成为“守沪者联盟”的一员,与两千多万上海市民一起自觉以居家的方式对抗肆虐的疫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配合政府做好长期居家隔离以及多轮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还主动传递真实的见闻消除偏见,释放善意的声音温暖人心,竭己所能为上海这个“第二故乡”加油打气。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些外籍人士展现出了隔离生活中的积极态度,他们有的在网上分享真实的隔离经历,有的远程教学“居家美食食谱”,还有的居家健身、练腹肌……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段与上海人民休戚与共的特殊经历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上海,也促使他们更加真挚地热爱上海。

被贴“中国官媒”标签的新西兰人:上海没有选择,只有战胜疫情

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近10年的新西兰媒体人安柏然(Andy Boreham)曾亲自走访中国各地,在推特上发布关于中国民主和新疆真相的视频,反击西方各种偏见和谣言,因此遭到西方媒体的攻击和污蔑,个人账号被推特直接打上“中国官方媒体”的标签。

在这场疫情中,安柏然成为了两千多万居家隔离的上海市民中的一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安柏然分享了他漫长的隔离经历。与许多上海市民一样,安柏然自4月1日就开始了漫长的居家隔离。而在此之前的3月初,安柏然还曾前往吉林、黑龙江等地,彼时,吉林的疫情正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回到上海之后,安柏然也按照上海的防疫要求居家隔离14天,“连续的居家隔离体验让我觉得现在自己都有点像是一名防疫专家了!”安柏然开玩笑称。

而当看到上海的疫情突起,感染人数激增时,安柏然坦言自己并不感到特别担心,“我真的相信上海最终能够战胜这次疫情。在此之前,上海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也是应对新冠疫情最专业的地方之一。尽管在此之前这里从来没有暴发过如此大规模的疫情,但上海的专家在过去两年应对境外输入病例时积累了充分的经验,他们治愈了许多感染的归国者,让他们健康的回到了家乡。我时常想这两年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只不过,这种情况这次出现了改变。”安柏然称。

安柏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其所在小区生活约五年的时间里,安柏然和邻居鲜少联系。但在过去的几周里,安柏然通过社区居民之间互助的微信群结交了一些新朋友,“很多人添加我的微信,询问我是否需要什么帮助,这真的让人很暖心。突如其来的疫情把我们团结在了一起,我们都知道这种经历在大城市的公寓生活中并不常见。”


此外,安柏然也参加了小区的团购活动,并和邻居一起参加了邻里互助的活动,“有一天,当我在楼下做核酸检测时,突然意识到我们街区的一套公寓里住着12名年轻人,这使我有点担心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生活物资。因为此前我有所储备,所以我主动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肉蛋等食物。他们说目前情况尚好,只是蔬菜有些紧缺,于是我给了他们一大袋新鲜蔬菜,他们感到很开心。于我而言,这绝对是一种独特的经历!”

而在居家隔离期间,安伯然依旧坚持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上海。安伯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上海封控期间他或多或少地尽力避开看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因为我知道这些报道一定会说些什么。在中国发展形势大好的时候,这些西方媒体的报道已经够坏了,而当上海这座城市陷入困境时,可想而知他们的报道能够有多糟糕。”不过,安伯然始终在关注BBC驻上海外籍记者白洛宾的报道。安伯然介绍称,他其实可以理解一些外籍记者在报道上海的情况时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但难以容忍白洛宾这种住在上海,且有中国同事在身边能够帮助他弥补自己对中国文化和中文的理解不足,但依然要做出错误报道的记者。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经常纠正他的推文和报道,因为我觉得这至少可以帮助他的追随者意识到他发布的东西至少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完全恶意的。有时他会完全歪曲事实和数据,有时他会忽略非常重要的背景,以满足一些受众对中国负面信息的渴望。”安伯然称。

而对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非议,安伯然也从亲历者的视角给予了回击。安伯然表示,西方不断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主要是因为中国在抗疫方面非常成功。“仅举一例,美国因为感染新冠而死亡的人数就超过了100万,而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都已接近正常,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死亡。在西方霸权的衰败期,中国的任何成功都不会被他们接受。”安伯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媒体就需要推翻任何可能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的成功,无论是“动态清零”还是“扶贫攻坚”政策,因此,在未来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都需要为外媒的这种攻击做好准备。

“这一次,上海没有选择,只有战胜疫情。只不过,奥密克戎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在战胜它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有损失。”安伯然说。

法国主厨戴广坦:发布“居家美食食谱”,喝红酒开“线上派对”

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段隔离时光,法国主厨戴广坦(Corentin Delcroix)就是其中一位。居家期间,只用鸡蛋和巧克力能做出什么美食?戴广坦以此为主题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一则“教学视频”,教大家如何只使用这两种简单的食材“变”出一个美味的巧克力蛋糕。一位上海网友留言称,学会这个,就可以给孩子过个特殊的10岁生日了。

对于很多热爱美食的中国观众来说,戴广坦是个“老熟人”。他曾出现在多档电视节目中,个人社交平台上拥有近400万粉丝。实际上,戴广坦也是一位长居上海14年的“上海女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戴广坦表示,“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节奏很快,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个‘绝佳选择’”。同时,他还特别欣赏上海既可以“海纳百川”,又可以保留自身“原汁原味”的特点。

看到自己心爱的城市因疫情陷入停转,戴广坦觉得“可惜”。尤其是看到一些外国网民对于上海和上海人的偏见和攻击,让他十分痛心,“疫情期间,我感受到上海民众的团结,虽然不能出门,大家都在尽力帮助他人,表现得很乐观。”

家住黄浦区的戴广坦一家,在疫情初期也受到了物资紧张的困扰。戴广坦说,“好在我是厨师,家里的储备还是比较多的。但有段时间,也只能鸡蛋、白菜,白菜、鸡蛋这样反复吃。”后来,当团购运转起来以后,物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戴广坦也开始琢磨: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用简单的食材制作美食。

于是,戴广坦开始发布“居家美食食谱”,除了上述“简易版巧克力蛋糕”,他还在视频里教大家做“自给自足杂锦炒粉”“卷心菜休闲饼”“素蟹粉小笼包”等,还分享了自己在家制作豆腐和腌制酸菜的方法。他说,看到大家的评论反馈,告诉他“学会了这道美食”,让他觉得特别开心。

这段居家隔离的经历让戴广坦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些感悟。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城里人的物资供应太丰富了,很多人不懂得珍稀,觉得浪费一点也没关系。这次居家的时光让大家重新认识到一根新鲜的黄瓜多么珍贵。”

每天在录制和发布视频之余,为调节气氛、转换心情,戴广坦有时会和家人精心打扮,开一瓶红酒,和各地的朋友开场“线上派对”。

在采访中,戴广坦说他十分感谢社区志愿者和当地的付出。“在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安排核酸检测、发配物资,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他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帮助小区派发物资。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国外媒体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家也都能看到各国的防疫政策有很大不同,但他能够理解中国政府对待疫情的严肃态度。

戴广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看到法国、美国的死亡人数这么高,即便我们不是医生或专业人士,也明白其中的差异。我认为,如果可以保护老人的生命,哪怕隔离三个星期、一个月,虽然会有不方便,但这也只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些有意义的小事。”

上外“男神”马晓宇:对上海有“真感情”,“没担忧”

来自埃及开罗的马晓宇(Mahmoud  Soliman)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留在东方语学院阿语系担任外教,在上海生活了5年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马晓宇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充满包容性。虽然他的根在埃及,但在上海结交了很多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朋友,他对上海有“真感情”。

对于上海采取的封控措施,马晓宇表示没有担忧,因为以前也经历过。而且中国有着丰富的抗疫经验,他“没感到紧张”,也“不觉得这是很大挑战”。

这让马晓宇对博大精深的汉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古代汉语里,凡是跟肉有关的字大部分都带月字旁。“朋友”的“朋”有一种解释是“月”为“肉”;“友”的意思是“手拉手”。这表示“朋友”就是“我给你弄肉你给我弄肉”“手拉手一起走”“患难见真情”。

为了回馈社会,马晓宇也在社区里当志愿者,上门送菜、帮助“大白”,在微信上回复社区居民提问。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埃及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讲究“做好事不留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也在当志愿者。

居家隔离期间,马晓宇觉得唯一不方便的就是喝不上奶茶,吃不到麻辣烫,每顿饭都要自己做。“不过这让我过上了一种健康的生活。”马晓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利用这段时间居家健身,练腹肌、练手臂、练肩膀塑形,雕刻肌肉线条。结束隔离之后,希望以一个健康、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马晓宇开玩笑说,如果有学生把他称为“男神”,问他“身材怎么变得这么好”,他就会“凡尔赛”地说:“随便长的”。

马晓宇非常惦记他的学生,每天和他们保持联系。既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又提醒他们注意放松,“我想传递的信息是,无论怎样不要抱怨,要积极乐观的享受当下的生活。”

在谈及“动态清零”还是“躺平”时,马晓宇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同样是外国人的视角,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和不在中国的外国人看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动态清零”是最合适的政策选择。在这波上海疫情之前,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可以说“动态清零”政策有效保护了中国国民和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公民的生命。这是早早“躺平”的外国人不能理解的,“他们不知道‘动态清零’有多重要”。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我的心情的话,我想用‘您’。”马晓宇对《环球时报》记者解释说,他想对社区里的工作人员、周围的老师、朋友们说,“你一直在我心上”。他说,只要一起努力,通力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过去。解封之后,他要第一时间回学校看望学生,再就是喝杯奶茶,享受美好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