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凌晨2时30分,粤东北山区深处,河源龙川西信号工区副工长张余鹏和工友们正在进行“天窗”作业。
(资料图片)
龙川地区气温下降至2摄氏度,铁轨旁,年轻的信号工们穿梭于股道间,利索地进行着信号设备检查,不时掏出各种工具,松螺栓、拆扣件,反复操动道岔进行调整。
冬日的大山深处,少了虫鸣,只有阴冷的山风夹着细雨直往衣服里钻,让人忍不住缩脖子。信号工们埋头盯着仪器上监测预警的数据,手持电台声、工具敲打声、寒风吹拂声此起彼伏,头顶的灯闪烁交替,如星光照亮着山谷。
同一时间,在铁轨的另一头,工长袁国志带领工友孙硕和张剑臣赶到K2148+210里程处。
“工长,发现12号的接点片透光,需要更换!”孙硕一头扎向4号道岔转辙机,半跪在地上用一把小毛刷配合棉纱,一点点擦拭着接点。擦拭完,他又半趴在地上,不停调整着头灯的角度,照射着接点片,发现光在接点组的缝隙透了出来。
“接点片透光会导致接触面不均匀,电流经过就会不稳定,立马更换!”在袁国志说话的间隙,孙硕已从身后的工具包中掏出好几个金色片状的“宝贝”,熟练地更换接点片,并使用万用表仔细复查接点通断情况。
“试接点压力值大于6N。”一旁的张剑臣也迅速拿出仪器,测量接点片和触点的接点压力值,一边检查数据一边复述。直到所有数据指标正常,他们才奔赴下一组道岔。
4时,距离“天窗”作业结束还有25分钟,信号工们复核着检修完的设备。
“这份精细的工作让我们都养成了‘回头看’的习惯,这是信号工的职业病,每次作业完毕,都会回头多看一眼,确定设备一切良好才离开。”袁国志介绍,为保证信号设备检修工作的精确,不管天气多冷,他们都不会戴手套工作。夜间作业,大家不时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往手上哈一哈热气,又埋头继续工作。
4时25分,“天窗”作业结束。袁国志带领大家仔细清点工具、备品,然后带队返回工区。上车前,他揉了一下冻红的鼻子,说道:“我是龙川人,高铁经过我的家乡,是加速龙川这个千年古县发展的生命线。”
载着9名信号工的工程车,穿越夜色、雨雾,向着远方行驶。车上,穿着黄色防护服的年轻身影,随着车辆在山路上的颠簸,悄然进入了梦乡。
(记者吴春燕雷爱侠 通讯员袁春柳何智凡程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