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网8月19日讯(记者 彭瑶)根据《关于开展京津冀区域内就医视同备案工作的通知》,自今年4月起,三地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备案,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如今,政策已施行4个月,医生、患者有何体会?日前,记者随“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这里的医生与患者对异地医保直接结算的便利性有着切身的体会。
该院肾内科医生滕兰波表示,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河北,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医的异地患者中,河北患者比例较大。现在,患者不再需要异地备案,也减轻了以前每次进行透析后要全额垫付费用的经济负担。“有一些在本地区工作的人,接在外地的父母过来就医,普遍反映这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在异地医保门诊互联网结算窗口,来自河北的荆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前在天津就诊,需要开转诊证明,去年还要在网上用APP备案,今年就能直接刷卡就医,免去了不少辗转奔波,来天津看病与在河北程序一样,“异地医保结算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据了解,目前,天津已累计开通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1300余家、异地就医住院定点医疗机构400余家,实现“全覆盖”。此外,还开通了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399家,定点零售药店32家。
“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经办流程和信息化的设计。门诊结算对信息化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就医地的改造,也需要参保地和国家平台的配合,因此我们在信息化方面下了大量功夫。”天津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处长张涛认为,在业务流程上主要要实现京津冀的“同城化”,让患者无异地感,甚至让接诊、结算人员都不知道患者来自哪里,这是“同城化”更高层次的设计。
“在京津冀互联互通、产业转移、人员流动方面,对医疗支撑可以想到的,我们都做到了。”张涛说,下一步,将对新增机构按照既有要求和信息化改造等标准来进行“复制”,更好地满足京津冀参保人员对医保公共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