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俄乌战争,能源市场和政策已发生了巨变,这不是暂时的,而将会影响未来几十年。但能源危机也是能源转型的头号动力,在清洁电力引领下,部分行业有望加速转型。包括电池、太阳能光伏和电解槽在内的一些关键技术的供应链,正在以支持更高全球目标的速度扩张。
【资料图】
俄乌冲突彻底颠覆了能源市场,影响了从天然气到关键矿产价格的能源体系的方方面面。随着国际地缘关系日趋紧张,以及欧佩克+的石油减产,能源系统的压力仍在持续增加。
疫情和地缘局势的双重打击使得这场危机的深度和复杂性前所未见,而这场能源危机将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10月2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世界能源展望2022》(World Energy Outlook 2022:WOE2022,下称能源展望),其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冷静的分析,对能源需求和供应的趋势,以及它们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给出了最新的分析和见解。
在《世界能源展望2022》发布会上,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由于俄乌战争,能源市场和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不仅仅是暂时的,而将会影响未来几十年。即使在今天的政策环境下,能源世界也在我们眼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国政府的反应有望使之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迈向更清洁、更实惠和更安全的能源系统。”
01 化石燃料需求和能源领域碳排放将于2020年代中期触顶
在能源展望中,国际能源署基于既定政策情景 (STEPS),宣布承诺情景(APS)和净零排放情景 (NZE)三种情景对能源需求和供应的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次展望中,史上首次在既定政策情景 (STEPS)下,全球对每种化石燃料的需求都呈现出峰值或平稳状态。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化石燃料达到顶峰。”
在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下,煤炭使用量将在未来几年达到顶峰,天然气需求将在本十年结束之前达到稳定进入平台期,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意味着石油需求将在2030 年代中期达到高点,然后略有下降。
从 2020 年代中期到 2050 年,化石燃料的总需求量以每年约 2 艾焦耳(EJ)的平均速度稳步下降,每年的减少量大致相当于一个大型油田的全生命周期产量。
自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全球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与 GDP 一起上升:在继续扩大全球经济的同时,将化石燃料使用量上升趋势逆转,将是能源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几十年来,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一直居高不下,约为 80%。在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下,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到75%以下,到2050年将略高于60%。同时,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一个高点,为每年370亿吨,到2050年回落到320亿吨。这与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 2.5 °C 相关,也是一个比几年前预测的更好的结果:自2015年以来,政策势头和技术进步的新进展已将长期温升降低了约 1°C。然而,在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中,到2050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减少13%,这远远不足以避免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
02 能源危机将加速绿色转型
不可否认,危机是危与机的矛盾统一体,危机并存、危中有机。正如法提赫·比罗尔强调的,当前的能源危机可能是能源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可以加速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形成可持续和安全的能源体系。比罗尔同时称,在当下各国都将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视为解决方案之际,“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的头号驱动力”。
能源展望指出,在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下,主要能源市场的新政策有助于推动每年的清洁能源投资,到2030年超过2万亿美元,比现在增加了50%以上。清洁能源成为增长和就业的巨大机会,并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舞台。
在美国,到 2030 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削减通胀法案》,美国每年的太阳能和风能新增装机容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2.5倍,而电动汽车销量则增长7倍。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将继续刺激大规模建设清洁能源,这意味着中国的煤炭和石油消费量都将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
在欧盟,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使本十年欧盟的天然气和石油需求下降了 20%,煤炭需求下降了 50%,由于需要在俄罗斯天然气之外寻找新的经济和工业优势来源,这一推动力变得更加紧迫。
在日本,绿色转型 (GX) 计划为包括核能、低排放氢和氨在内的技术提供了重大资金支持,而韩国也在寻求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印度在实现2030 年 500 吉瓦 (GW) 的国内可再生能源容量目标方面取得了进一步进展,可再生能源满足了该国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的近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已将2022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预测从之前的 8%上调至20%,今年将增加近4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03 在清洁电力的引领下,部分行业有望加速转型
世界正处于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可持续和可负担的能源系统的关键十年,如果立即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加快进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对清洁电力和电气化的投资,以及扩大和现代化的电网,提供了明确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机会,可以更快地减少排放,同时将电力成本从目前的高位降低。如果保持今天太阳能光伏、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的部署增长率,将会带来比既定政策情景(STEPS)预测的更快的转型。到2030年,如果各国兑现其气候承诺,在欧盟、中国和美国售出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电动汽车。
能源展望发现,包括电池、太阳能光伏和电解槽在内的一些关键技术的供应链,正在以支持更高的全球目标的速度扩张。如果所有已宣布的太阳能光伏制造扩张计划得以实现,制造能力将超过2030年宣布承诺情景(APS)部署要求约75%,并接近净零情景(NZE)下的要求。
就用于制氢的电解槽而言,所有已宣布的项目产能将超过2030年宣布承诺情景(APS)部署要求约50%。在电动汽车领域,电池制造能力的扩张反映了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转变,在制定电动汽车目标方面,汽车行业的步伐有时比政府更快。这些清洁能源供应链是就业增长的巨大来源,全球清洁能源就业岗位已经超过化石燃料,预计到 2030 年亚太地区的清洁能源就业岗位将从目前的约3300万增长到近5500万。
同时,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对燃料价格、能源安全和排放的担忧正在使许多低碳燃料的前景更加光明。在未来几年,对低碳气体的投资将急剧增加。在宣布承诺情景(APS)中,全球低碳氢产量将从目前的极低水平上升到2030年的每年3000万吨以上,相当于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尽管不是所有的低碳氢气都会取代天然气)。其中大部分是在使用点附近生产的,但在氢气和氢基燃料的国际贸易方面,势头越来越猛。代表潜在的1200万吨出口能力的项目正处于不同的规划阶段,尽管这些项目比支持进口基础设施和需求的相应项目更多、更先进。
在更大的政策支持下,碳捕获、利用和储存项目也比以前进展得更快,以帮助工业去碳化,生产低排放或更低排放的燃料,并允许直接从大气中移除碳的空气捕获项目。
04 快速转型最终取决于投资
能源展望指出,能源投资的大幅增加对于降低未来价格飙升和波动的风险,以及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至关重要。世界在能源方面投资不足的事实使能源系统更容易受到 2022 年出现的那种冲击的影响,平稳而安全的能源转型将需要清洁能源投资的大幅增加。为使能源转型在净零情景走上正轨需要到 2030 年将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两倍,同时转向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进行更高的投资。
在既定政策情景(STEPS)中,清洁能源投资从今天的1.3万亿美元将上升至2030年的2万亿美元以上,但在净零情景中,到 2030 年的清洁能源投资必须超过4万亿美元,这凸显了吸引新投资者进入能源行业的必要性。
政府应该带头并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指导,但所需的投资远远超出公共财政的能力范围。利用巨大的市场资源和激励私人参与者发挥其作用至关重要的。如今,全球每在化石燃料上花费 1 美元,就有1.5美元用于清洁能源技术。到2030年,在净零情景(NZE)下,每花费1美元在化石燃料上,就有5美元花费在清洁能源供应上,另外4美元花在效率和终端使用上。
对于能源展望,欧洲气候基金会负责人、法国前气候大使劳伦斯·图比亚纳 (Laurence Tubiana) 表示:“拥有所有专业知识和权威的 IEA 很清楚:到 2030 年,清洁能源投资必须增加两倍,而天然气是一条死胡同。当前的欧洲能源危机清楚地证明了天然气的危险性:高价格、高波动性、地缘政治依赖。”
能源展望中同时指出:"清洁能源投资的短缺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最大,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因为它们对能源服务的需求预计会迅速增长。"
国际能源署表示,在2015年《巴黎协定》之后的五年里,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保持平稳,每年略低于1万亿美元,但自2020年以来,增长速度已显着加快至12%。今年,预计清洁能源投资,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能源效率、电网和存储、低碳燃料和电动汽车 (EV) 将超过 1.4 万亿美元。
然而,IEA表示,如果不包括中国,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每年投资于清洁能源的金额自2015年以来没有变化。该机构同时警告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问题可能会变得更糟。这是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资本成本已经是发达经济体和中国的两到三倍。
报告警告说:"今天不断上升的借贷成本可能会加剧这些项目所面临的融资挑战,尽管它们的潜在成本有利。需要新的国际努力来加强气候融资并解决阻碍投资者的各种经济范围或特定项目的风险。同时,国际社会仍然迫切需要做出重大的际努力,以缩小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在清洁能源投资水平方面令人担忧的差距。”
由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正在造成深刻而持久的变化,这场能源危机有望成为走向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系统的历史性转折点,加速世界向更可持续和更安全的能源系统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