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岩石力学界著名专家陈子荫先生的塑像在山东科技大学落成。陈子荫先生在山东科大任教时,把全部心血奉献了教育事业,培养了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生活节俭,爱生如子,在病逝前,把自己的4万多元积蓄捐给了贫困学生。
为陈子荫先生立像,是山东科大为优秀教师“树碑立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举措之一。近年来,山东科大为营造师风好教风好的校园环境,倡导教师织密一张师德“约束网”,守好三尺讲台“责任田”,画好培育好老师的“同心圆”。
织密“一张网”,“软”师德成为“硬”约束
“是您不分昼夜的指导让我们取得了优异成绩,感谢您,陈老师!”山东科大能源学院院长陈绍杰指导的学生耿志,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后专门给老师发去短信报喜,字里行间充满感激。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师德”如何才能建设好?“学校把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相结合,强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逐渐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联动贯通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山东科大党委常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李克周介绍。
为此,山东科大下大力气抓师德建设整体规划,让师德约束“看得见”。首先,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完善党政“一把手”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次,构建“学校党委—师德建设委员会—教师工作部—二级单位党委—基层教工党支部—教师”六级师德建设体系;第三,制定师德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办法,对教师在学术道德、教育教学、生活行为、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失范行为进行了明文规定,如在公共场合及网络平台发表不正当言论、抄袭和伪造学术成果、只教书不育人等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制”。
“通过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教师一目了然地认识到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需要做的、什么是倡导做的。”山东科大党委副书记尹华说。
下活“一盘棋”,“教书匠”成为“育人师”
为引导更多教师走上育人一线,近年来山东科大充分挖掘校史中的诸多师德故事,编辑出版了《科大故事》等精神文化产品,让全校教师从中汲取师德养分。同时,学校组织学生投票评选“最美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并建立师德动态数据库,师德评价由“领导拍板”变为“学生说了算”。
同时,山东科大发挥榜样的力量,开展师德宣讲、教书育人经验分享会、走近榜样等形式多样的师德践行活动。“33年来,我收获了不尽的‘桃李情’,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日前,在该校师德宣讲团成立后的首场师德宣讲会上,教学名师赵义军分享自己的教书育人故事时说。
在山东科大,“以院为家”是很多人提起赵义军的第一反应。“印象中,赵老师办公室的灯在晚上8点前就没有熄灭过。”一名学生说。在教学生涯中,赵义军12次获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和“教学名师”等称号。赵义军这盏灯,已经成为督促身边同事努力工作的“领航灯”。
守好“一扇门”,青年教师成为“好老师”
“眼下,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有活力、有朝气,但也存在不足。个别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被推到教学一线,缺乏教学经验;有些还存在‘轻教学重科研’思想,搞科研加班加点,上课则简单应付。”山东科大校长姚庆国表示,只有出实招、求实效,守好青年教师进课堂的“门”,才能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近年来,山东科大从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入手,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座谈会、青年教师暑期研修班等,开展“传、帮、带”活动,为每一名新进青年教师配备“一对一”导航导师精心指导;实施学业导师制、班主任制,让青年教师深入学生学习生活……
其中,自动化学院教师王友清的做法很有代表性,这位39岁的教授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同时,作为青年骨干教师,他除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还给本科生上专业主干课程。“尽管教学科研任务重,王老师还是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有一次我晚上9点提交了一篇论文,凌晨时收到王老师回复说‘明早见面’。第二天一早他来到办公室,发现20多页的论文初稿被大改了一遍,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学生刘志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