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 造激光雷达很难。
(资料图片)
无论是2015年刚创办公司时,还是如今,李远都是这样认为的。
光射向15厘米远的物体,再原路返回,只需要十亿分之一秒。这意味着,当激光雷达测量时间的精度达到百亿分之一秒时,对距离的判断精度才能达到1.5厘米。“百亿分之一秒的精度,还要经摔,还要抗温,还要产量足够大,还要特别便宜,基本上已经挑战了当前人类工程的极限了,所以它很难。”李远说。
但有意思的是,八年过去,李远“造激光雷达很难”的感慨,其语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八年前,李远的感慨出自他在挠头思考如何从零做出一台能正常运作的激光雷达样机时,如今,这感慨出自他和团队成功发布引领行业的首款512线高性能激光雷达AD2后。
12月22日,李远向外界展示了AD2,这款车规级激光雷达可以在200米外准确还原出人的轮廓甚至步态,120米外检出轮胎和石块等小障碍物,而传统128线激光雷达识别轮胎和石块的距离是30多米。
激光雷达能挑战人类视觉极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它适合当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激光雷达探测与摄像头视觉捕捉是自动驾驶传感探测领域的两大主要技术流派,过去几年两派之间争论不休。
而李远站在了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车载摄像头和算法的专利,绝大多数属于美国和日本企业,而在激光雷达的专利上,中国和美国差距没有那么明显,“如果只做摄像头技术,其实胜算真不大,可能只有给别人交专利费的份。”
作为在中国激光雷达行业打拼的一员,李远的本科、硕士、博士读的都是光电子专业,其中硕士阶段师从中国发光学奠基人之一的徐叙瑢院士。
2015年,李远回国创立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CEO。经过八年时间,北醒已是中国顶尖的激光雷达厂商,今年还入选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突破
AD2是北醒目前最先进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它的关键指标包括512线、10%反射率的目标条件下200m探测距离、120°水平视场范围内各个角度与区域都具备高分辨率。
从原理上看,激光雷达就是将一束束激光打到周围物体上,然后反射回来进行识别,线束越多勾勒出的物体轮廓就越清晰。512线相较于128线的产品,清晰度能实现极大提升。
当介绍AD2的扫描清晰度时,李远拿出了一张图。图上,当行人距离车辆还有200米时,激光雷达已将行人的宽度和高度勾勒出来,120米外行人已有了较清楚的轮廓,50米时已可以看出行人手插进兜里的姿态。而128产品在50米左右才能识别出行人轮廓。
探测距离远有什么用?李远说,在100km/h的行驶速度下,对小目标拥有126米的有效探测识别距离,可为智能驾驶系统争取到额外的2.1秒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决策、规划与控制,带来更高的自动驾驶安全性。
激光雷达分传统机械式和混合固态式,前者通常是几十线,最多到100多线,而后者起步就是300线。
通过传统式技术实现512线,需要纵向地堆叠光源和接收器,并且收发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需要控制在微米级以下,会面临成本、体积、可制造性、散热等多方面限制。通过光学扫描实现512线,也存在光学扫描角度精度需要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的难题。
李远总结称,无论是走传统机械路线,还是走混合固态的光学扫描路线,想做到512线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挑战,需要在光学设计、扫描精度、信号处理、自动化校准装调等方面都克服巨大困难。
512线是完美方案吗?李远认为,512线只是满足安全线的一个开始,后面一定会有更高性能的激光雷达继续出现。但从长期看,激光雷达未来的发展肯定围绕多个需求点、多维度地去拉升性能,而不是简单只拉升一个维度的性能。“120°水平视场范围内各个角度与区域都具备高分辨率”意味着什么?李远举起一只手,将拇指盖比划为人眼的高清视场角。通俗来说,人眼虽然有很宽的视野范围,但一瞬间只能对某一小范围区域进行高清呈现,其他区域这时候是相对模糊的。“有人说,不可能,人眼视野范围怎么会只有(拇指盖)这么点。但事实就是,你举起两根手指,当你看食指的时候,你就不能够看到中指的高清效果,其实人类的高清视场角非常小。所以高清肯定是我们需求,只有高清才能高效捕捉障碍物。”李远说。
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普通激光雷达可以做到类似人眼的局部高清聚焦效果,而AD2可以全视野范围高清呈现。
成长
AD2属于北醒的第三代产品。目前,北醒的业务线及产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车载激光雷达AD系列、大交通激光雷达Horn系列(适用于智慧轨道交通、民航、航运等领域)、工业传感激光雷达TF系列。
在李远看来,没有此前跌跌撞撞推出的多类型产品和技术积累,北醒很难在AD2上实现如此显著的突破。
李远刚创立北醒时,激光雷达核心的东西都需要从零开始,以至于第一台激光雷达样机,都是李远一个人画出图纸,再去找元器件一步步进行加工组合而成。而且,最初北醒激光雷达的核心零部件半导体也主要是靠进口。
李远说,他刚刚回国开公司的时候,发现激光雷达有个特点,就是量产太难,装调极其高精密,极其难做。为了量产,很多设备他都硬着头皮带团队做了自研。
2015年6月,北醒推出了第一代产品DE-LiDAR1.0,用于无人机避障。北醒在研发DE-LiDAR的进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把昂贵的ToF模组做到了消费级可以承受的水平。
2016年,在颇受汽车行业关注的奥迪自动驾驶创新大赛上,拿了冠军的北醒,当时用的就是李远做出来的一个固态式激光雷达样机。
2017年,北醒推出了适用于植保作业无人机和智能停车场的第二代定高雷达TF02。2021年,北醒向客户交付了数千台300米600线长距Horn系列激光雷达。当时能拿出这一级别产品售卖的企业,还有另一家国外公司。
在第二代产品问世后,北醒逐渐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此前,北醒各型号累计出货量已达100万台,市场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李远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过去几年,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友资源和专业资源给了李远不少帮助,让他找到了更多能提供激光雷达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机构和人员,包括一些在社会上极低调的科研院所,而且它们开出的价格都挺便宜。
在北醒成立之时,中国商业激光雷达公司基本都在草创阶段,而全球最顶尖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美国VelodyneLiDAR也才刚独立。但时至今日,激光雷达赛道越来越热闹,甚至一些自动驾驶方案商也在自研激光雷达业务。
作为比较纯粹的激光雷达硬件供应商,北醒是否担忧竞争压力?李远说,“还是看谁能控制住最核心的创新点,谁能把产业最核心的技术把握住,我们努力成为这场游戏最后的这个主控者”。
转向
一直到2019年底至2020年初的时候,李远都没敢去想北醒有一天会实现盈利。但2020年突入起来的疫情,打破了李远既定的节奏。“2月份是供应链全断了,供应链没有人了,自己的工厂也没有人,我们的工程师去做工人,得出货,没货什么也做不了,2月底至3月份发现国内客户都联系不上了,到5月份又发现国外客户也联系不上了。”李远说。
面对这样的困境,李远开始带领团队强化运营、强化客户,砍掉了很多看似很酷但前景不明朗的项目,转而集中资源做能跑通产品闭环的项目。“比如卖给无人机客户,无人机的平稳降落有激光雷达的多少贡献?如果真的能做到,那闭环就跑通了。思考哪个产品在哪个领域,面向哪个客户,让客户的产品性能往前走一点,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商业闭环就跑通了。”李远说。
经过业务调整,2020年下半年,北醒每个月都实现了正现金流,还实现了成立六年来的首次盈利。
北醒研发激光雷达的初衷,并非一开始就聚焦自动驾驶汽车的机会,其产品更侧重大交通、工业传感领域,且已在这两个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三峡、冬奥支线(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首都机场、京台高速等。
近两年来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李远才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自动驾驶汽车这一领域。2021年被称为激光雷达上车元年,理想、小鹏、集度、蔚来等新能源车企都纷纷推出了搭载激光雷达的全新车型。
半导体分析机构Yole数据显示,全球汽车与工业领域2021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21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增至63亿美元;其中汽车ADAS领域市场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0.38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20亿美元。
也是从2021年起,北醒着手研发做高阶无人驾驶雷达,专为7×24小时无人驾驶研发。李远说,车规级激光雷达已经不是早年的混沌状况,目前有标准可依,北醒参加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作为北醒的最新激光雷达产品,AD2就主要面向造车新势力、传统车厂、无人驾驶方案商三大群体,目前已获多个车型的定点,定点总数18万台,将于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
在资本层面,北醒也在和车企靠拢。在发布AD2同时,北醒公布了最新的C轮融资结果,北醒获得国内某造车新势力、一汽富晟、顺为资本、建信、中电科、将门、国海创新、丰厚和天启的投资。一汽富晟背后是一汽集团,而顺为资本由雷军发起,背后是正积极造车的小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激光雷达乃至自动驾驶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气,不少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
但李远强调自己是个乐观派,“就跟海水涨落似的,你要是真的准备好了,这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机遇期,因为很多企业倒闭,就意味着有很多资源会被释放出来,你在业界的竞价能力将得到提升”。
作者:濮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