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中国车市主打一个热闹。本期望三年过后迎来一次市场的爆发,重现此前的繁荣,但是事与愿违。

虽然行业略显一丝寒意,但是这半年的时间当中,可谓是各种骚操作不断,行业外的人拿着小板凳排排坐,满足了吃瓜人的心态;行业内的人则是对当下的现状投以悲观与担忧。


【资料图】

时至年中,闹也闹得差不多了,到了该好好总结规划一下的时间了。针对一些上半年热度较高事件,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会对后续产生什么影响?行业接下来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

价格战不会消失

价格浮动贯穿了整个上半年汽车市场,这其中有某些头部品牌每调整一次价格就能收获一波十足的流量,再有地方政府联合本地车企的大促销,更有越来越多传统品牌的忍痛跟进。

行业低迷是不争的事实,增速放缓其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必将经历的一个过程,在经历高速爆发式增长之后,这一曲线自然会趋于平缓,甚至是开始向下走,毕竟市场的容量就这么大,这一发展趋势在此前汽车发达地区也有迹可循。

这个时候用什么来换取销量就成为摆在车企面前的必答题,很显然,价格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手段,但是从目前的中国市场来看,并不是车辆的价格不够低,而是手里紧握着口袋不敢花钱。

消费者的购买力下去了,这是问题的根本,尤其是现在众多车企瞄准的年轻用户群体,很多人不是不想买车,而是手里没钱,现如今的大环境下还在找自己的饭碗,哪里有功夫去买一个出库就贬值的高单价商品。

现在的市场空间其实要比之前更加拥挤,买新车的少、置换的欲望也不高,再加上现在市场当中涌现出的新产品点并不能打动人,所以从价格上刺激消费归根结底还是最有效的,也是车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必选项。

所以说价格战不会消失是肯定的,但是能持续到什么时候?谁有能力去打这场仗?从现在来看很难对此进行判断。

比如说像现在中国品牌推广新能源,切换到这条赛道已经没有办法掉头,不管怎么样都要咬牙走下去,基于此带来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基本上都是每卖出一辆车不光不挣钱,反倒是亏钱,而且何时能够停止赔钱,也并没有准确的时间线,但是面对手握定价权的那些头部车企出招,其又不能不接。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整个车市似乎在不计成本去打造一种繁荣景象,甚至是为了卷而卷,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谁都捞不到什么好处。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这样在面对对手的价格竞争的情况下,有坚守自身价格的资本,同时也会让消费者能够自愿地掏腰包买单。

淘汰是好事

有的品牌在高歌猛进,有的品牌则躲在角落闷头哭。

还记得2018年左右,国内新势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往外冒,当时一张印满各个全新品牌的图摆在从业者面前都如同看天书,有这么一个数据,当时国内电动车制造商的数量超过400家,甚至直逼500,五年时间过去了,这个数字还剩多少?直接砍掉一个零。

现在威马、爱驰、天际、拜腾这些品牌基本上就是和大家说拜拜了,如今在头部,当下走到悬崖边的也不占少数。

这个现状其实可以预计,市场的大小就摆在那里,突然涌现出那么多的品牌,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再加上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筛选,留下了的不是摸清楚需求的,就是会讲故事的。

这对于市场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处在相对少而精的市场当中远比身处垃圾堆要更合理,可能有人说现在的需求太多了,要有更多地牌子去满足,但是现在站在上帝视角再去看,那些新出来的牌子解决需求了吗?有几个能被称作是真正的造车品牌?

甚至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一些品牌都是在无端地创造需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品牌,淘汰意味着净化,淘汰的越快,对市场越有好处。

与此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杜绝了一些隐患,像之前若是买了这些退市的产品,那么现在这车不就是直接砸手里了,而且算算这个时间,以前面提到的那些品牌为例,短短5年,对于汽车这种工业产品来说正是当打之年,远不到淘汰换代之时,但是这时候牌子没了、售后没了,上哪儿说理去?

所以对于现在市场上一些苟延残喘的品牌来说,别挣扎了,快放弃吧,放过我们这些想要一款好车的买车人吧。

掐架怎么掐?抱团怎么抱?

汽车行业的掐架互怼已经从暗地里转移到了明面上,这件事在今年可是履登头条先有长安吉利,再有长城比亚迪。

针对高压油箱这件事情,网友、从业人士、媒体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其中有说技术的、有说职业操守的,不管怎么说,这也让消费者对于目前车辆技术的认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前消费者对于车辆技术相关的内部消息很难获取,这就导致现在的市场上很多品牌并不会把核心技术放到台面上去讲,反而只会把一些表层的配置、设计等不痛不痒的信息作为产品点传递给消费者。

像去年就开始了一些针对混动技术优劣的讨论,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车企针对这一讨论的内容,后续在市场当中推出了不再有这些短板的“升级版”混动系统,要这么看,这种争论可不能停,吵得越凶,消费者反而越受益。

现在正处在技术变革的时代,这理应作为一个产品最核心的宣传要点,而且作为消费者来说,将技术等相关作为重要的购车参考其实是市场成熟的一个表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车企之间掐的越厉害,行业进步的速度也会更快,对于技术的革新或许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说完掐架,要是老表现出来对立的态势似乎显得又不是那么友好,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操作。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携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等企业高层,现场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

其中涉及了行规行约、营销手段、质量品质等内容,看似是要抱团取暖走向辉煌,但是其中行规行约相关内容提到了“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这一下就让人想到了之前的发垄断法,这难道不是明目张胆违法吗?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抱团失败的案例,或许是考虑到价格战导致汽车制造业出现了利润下滑的情况,于是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搞一次抱团取暖。例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3.8%,同比下降1.6%;利润总额为819.4亿元,同比下降24.2%。

不否认前面提到的价格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行业上来进行限制不光违法,也是有悖于市场规律的行为,毕竟竞争力不足的车企靠外部政策扶持也只是能够实现短时间的回血,而且对于消费市场也会起到一定的打压。

所以当下若是抱团应该怎么抱?这是闹腾过后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市场这么大力发展新能源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打破之前汽车行业的一些垄断,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应该抱得是技术这条大腿,共同带来一些行业技术突破才是抱团的正确方式,在德 美日( 参数丨 图片)这些传统汽车强国没反应过来之前,提前做好准备。

舆论战愈演愈烈

不知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汽车厂家变得“说不得”了,面对一些批评的声音,很多品牌选择成立法务部去硬刚。

这其中或许有这样一种原因,现在行情不好,舆论战的重要性开始体现,有些信息可能会被网络水军或喷子恶意放大,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车企本来就被销量所困扰,更是不想被这种负面信息再来一个当头一棒,所以想用法律来起到一些威慑作用。

舆论这件事情在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性确实是比较明显的,有时甚至是能决定一款产品的生死,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武器,但是其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自然是事半功倍,用不好,可能受伤的就是自己。

举个例子,在前一段时间很多新势力品牌扎堆儿在网络社交平台建立法务部账号,但是从很多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更像是一个甩锅平台,似乎就是在说,别说我们有问题,说我,我就告你。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一些品牌的产品确实在使用时出现了问题,而且在发生问题之后,并没有一些合理、权威的鉴定落地,仅靠一纸诉状去应对,这种“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态度显然会在消费群体当中形成厌恶情绪,毕竟讲事实、讲证据才是“法”这个字的核心,把数据公布出来才能让人信服。【iDailycar】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