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主导下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舆论更加复杂多变。地方政务热点事件在全网传播过程中突发性、难控性等特点突出。基于此,政企舆情大数据服务平台新浪舆情通就事件热度指数、媒体活跃度、微博发布规律、信息行业/地域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在把握事件发展趋势和热点因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事件存在的舆论关切点、矛盾冲突点,并以此探讨当前公共管理的重点突破口。
继“离婚冷静期”之后,在健身房办会员卡也可以先冷静后决定了。12月29日,“上海办理健身卡将有七天冷静期”话题冲上热搜,不少曾在办健身卡时“踩雷”的网友“喜大普奔”。
据报道,明年1月1日起,上海首批15个主要健身品牌400余家门店将实行“健身会员卡办卡七天冷静期”,以解决预付类消费“退卡难”问题。消费者在签署合同次日起的7日内,在未开卡使用会员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并获得全额退款。
01“健身卡冷静期”拯救冲动消费?部分网民仍存有疑虑
去健身房运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时尚,但健身房年卡费用高昂,冲动之下办卡的消费者更是不在少数,“办了健身卡就等于健身了”“办卡就是去洗澡的”......各种健身失败的段子也能反映出消费者的自嘲与无奈。
上海市“会员办卡后将享有七天冷静期”的新举措,很快就引起社会关注,相关微博话题的阅读量累计破亿。
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12月28日至30日,“上海办理健身卡将有七天冷静期”事件全网相关信息达2.06万,平均传播速度286.98条/时,舆论发展呈短时广泛化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网敏感信息占比高达42.35%,非敏感信息占比为56.69%,舆论争议也随之发酵。
对那些冲动办卡的消费者而言,即将实施的“冷静期”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七天缓冲期,足以让人抑制冲动并审慎思考是否真正需要办卡。但也有观点认为,成年人的冲动消费无需商家买单。此外,还有部分舆论从行业规范角度进行思考,称此举有“避重就轻”之嫌,并不能切实解决消费者的维权难等问题。
@央视新闻发起相关投票征集网民意见,截至12月30日14时,4.6万微博网民参与投票,其中投给“支持”,并认为此举十分有推广价值的网民占比65.21%;还有1.1万投票网民认为不仅健身卡有必要,美容美发行业也应设置“冷静期”。此外,部分网民认为此举或将对商家不利。
健身会员卡七天冷静期制度,可以说是对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有益尝试。中青评论在报道中称,“以更加规范的方式,明确了商家和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帮助消费者避开消费中隐藏的‘坑’”。
02预付式消费引乱象频发,冷静期会否解决行业痛点?
与许多服务行业一样,商业健身房都采用预付费模式,办卡+私教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故而在其销售本质的作用下,容易滋生许多为人诟病的问题和乱象,如卷款跑路、夸大宣传、虚假承诺、隐藏费用等等。
新浪舆情通统计发现,同一时间段内,“卷款跑路”舆论声量中的敏感占比最高,屡屡曝光的跑路乱象让网民绷紧了敏感神经,很多人对健身运动跃跃欲试,但是又怕办卡之后被“割韭菜”。
预付式消费模式之下的消费者需求与商家服务的不对等,往往导致公众谈健身办卡色变。“退卡难、退费难”更是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的两大痛点,一旦发生预付费矛盾纠纷,持卡人往往处于弱势。
黑猫投诉平台上,“健身房”行业相关投诉数量达1086条,其中,虚假宣传、拒不退费、强制消费等投诉事由十分常见,“退款”“改善服务”等也是众多消费者的主要诉求。
这一系列现象,正提示着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的监管亟须完善。因而,七天冷静期或将倒逼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完善规则和秩序,进而摸索出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
03运动健身消费渐成风尚,“冷静期”值得期待
市场调研平台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全球健身房市场调研报告估计,全球健身房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966亿美元,2020年至2024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为7.70%。
人们对于运动、健身方面的消费投入越来越多,需求也将趋于个性化。
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发现,近三个月,网民对商业健身房内的“器械、设施”等讨论较多,器械是否完备、完好等都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教练、私教”也是网民较为关心的内容;此外,“费用”“环境”以及是否“推销”等都是舆论的关切焦点。
在运动健身渐成风尚的大环境下,如何降低在健身消费上的风险、避免陷入商家“预付费”骗局,还需要广大消费者谨慎对待。
上海市率先推出健身卡七天冷静期,给冲动办卡的消费者一剂“后悔药”,也意味着对预付式消费商家的管理更加精细,未来会否构建起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环境,给健身行业注射一剂监管“长效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