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树种。城市绿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做法,才能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街头繁花锦簇,路旁绿意盎然,这样的风景在许多城市里越来越常见。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但与此同时,相互跟风、贪美求贵等现象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城市绿化像是城市品质的一张名片。这些年,不少地方在“美”上下功夫,在“绿”上做文章,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为居民打造出了更多的生态休闲去处。比如,四川遂宁充分利用桥下、街旁等空间,种植花草树木;湖北武汉通过矿山修复行动,为市民增加“绿色空间”;北京将城市“边角地”化身“便民绿岛”,口袋公园建设如火如荼。

总体上看,各地绿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12年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59%提高到42.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26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不过,在城市绿化花式整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走偏的苗头。

例如,有的地方不切实际地搞“复制粘贴”,盲目引进“网红”树种,但效果不佳,一些品种冬天未过就几乎全部死亡;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新看点、新景观,两三年换种一次不同品种的花木;还有的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快速见效,“大树进城、一夜成林”仍未禁绝。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的城市绿化工程,不仅浪费了精力、财力,还有可能危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甚至影响城市居民身体健康。近年来,“花粉过敏症”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流行病,“四季有花”的城市绿化导向或是一个重要肇因。

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之所以走偏,说到底还是发展理念和政绩观跑偏了。有追求“面子工程”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就会使绿色蒙尘、绿化“变味”。实际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树种。城市绿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规律办事,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做法,才能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而且,城市绿化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用心规划、管护。所谓“三分建七分养”,实现“林荫成网、公园均布”,让居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生活,十分考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就像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垃圾处理、设施维修、绿化管护等,哪一项都离不开精心用心。城市绿化只有建好、管好,才能实现转角遇到美。

说到底,城市绿化,不是统计报表里的一堆漂亮数字,也不是谁的“形象工程”,而是要服务于“城里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会越来越多,幸福感才能越来越强。

一棵棵树、一片片绿,既点缀城市风景,又彰显城市底蕴内涵,还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定向“美”而行,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摆在心中,城市绿化将更好地造福人民,城市也将成为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