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占美国总人口的7%,但他们在冰上运动界的比例却被过度代表了”、“他们正在重塑这项一直由白人主导的运动。”

2月10日,上面这两句《纽约时报》新闻的转发导语,引发了美国民众对亚裔运动员的激烈讨论。

要理解这番话为什么会刺激到美国网民,得首先了解下美国亚裔在舆论场上矛盾的“生态位”。在许多美国人看来,亚裔普遍勤勉自律,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有着更高的平均收入、更低的犯罪率。但另一方面,亚裔比其他族群更愿意顺从美国社会(由白人主导)的价值观,导致在很多行业缺乏领袖型人物。

然而,一向被视为“呆板”、“文弱”的亚裔,近年来却在美国冰雪运动界非常难得地出现了一批身手矫健、自信张扬的运动员。因此,当亚裔终于在进军自己本不擅长的领域并取得成绩时,《纽约时报》却用“过度代表”一词描述他们,给了许多读者这样一种观感:亚裔刚在这行表现出色你就说“过度”,这是不是在暗示亚裔只配在美国社会永远当配角?

从美国网民的留言看,感受到这种暗示的人并不在少数,类似的留言在评论区比比皆是。

但翻阅了这篇报道的原文和中文翻译后,笔者倒是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不一样的看法。

从全文看,笔者倒是觉得这篇报道在整体上并没有“贬低亚裔”的意思,相反,大概因为本文作者自己也是亚裔,他的分析角度也让报道挖掘出了一些有趣的事实。

比如从名字看,许多杰出的亚裔运动员都是华裔出身,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这项运动所吸引,再加上华裔家庭踏实刻苦的家风、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这些运动员征服全美花滑界奠定了基础。

在崇尚“自由”、追求散漫作风的美国民众眼里,这些助力亚裔运动员成功的因素,一直是他们嘲讽亚裔“无趣”、“无聊”的素材。而亚裔运动员的成就,则是对他们这套傲慢且隐含种族主义偏见的有力回击。

此外,对于英文表述的用词问题,这个作者也在后续向大家做出了回应,尽管大多数人依然认为他应该调整用词,但基本也明白了他想表达的原意。

然而,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刻意贬低和歧视亚裔的想法,但还是在有意无意间暴露了美国亚裔群体的一些心态问题。

首先,这篇报道的英文标题直译叫“亚裔美国人在花样滑冰界的上升通道”,相比之下,《纽约时报》中文网起的标题却叫《亚裔美国人撑起美国花样滑冰“半边天”》。“上升通道”对比“半边天”,意境一下子就分出了层次。

那句在英文里备受争议的“过度代表”,在中文版却用了一个更顺应全文意思的措辞:“亚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族裔”。这个说法既突出了亚裔的成就,也肯定了亚裔在这个领域占据更多位置的合理性,而不是战战兢兢地表示自己“过度”了。

作为一家广受本土民众关注的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在这篇报道上的中文翻译版,居然比英文原版不仅用词更加准确,在文风上也多了几分“舍我其谁”的豪迈,以至于整篇文章的气质都显得大不一样了。

那到底是什么因素,阻止了本文作者把中文翻译里的这种昂扬向上的气质,在英文里向美国本土读者进行准确地传达呢?

另一方面,作者再三提到了花滑界和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偏见,比如运动员陈婷婷时常被美国记者称为“暹罗猫”、“不带情绪”,以低俗猎奇的口吻称其为“异国情调的美女”,比如另一位运动员被安排学习“白人礼仪课”,以讨好行业内白人官员的方式确保自己未来的发展。此外,美国社会前段时间针对亚裔的暴力行为也大幅上升。

可对于这些让人愤怒的歧视和打压,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作者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局限在“亚裔用努力和成绩证明自己”、“努力表达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而不是借此机会质问这些不公的根源,号召亚裔团结起来正面地向它们说“不”。

既然亚裔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是真实且不容辩驳的,那又何须因为自己比其他族裔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优秀显得惊诧和不安?如果面对不公和压迫只能想到“反思自己、继续努力”,这到底是直面问题还是逃避问题呢?

在这篇本该为美国亚裔打气鼓劲的文章里,作者仍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这样一种看上去让人泄气的心态:羞于承认自己的成绩,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这种心态,恐怕比一个用词不当更值得美国亚裔去思考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