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北京冬奥火炬手刘博强清楚地记得5年前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花样滑冰的情景:“场馆里配着音乐,他们从你身边划过时,带着风,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太美了!我突然发现自己爱上这活儿了。”那一刻,刘博强开始意识到,国家队选手脚下的冰意味着什么。也是从那时开始,这名在首钢工作20多年的轧钢工人开启了向制冰师的命运转折。谈及两种职业的最大区别,刘博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冰火两重天,做制冰师就像不断打开盲盒,太有意思了,而且特别有成就感”。
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北京园区。老厂区陆续改造成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四块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个场馆。2017年,首钢下发了组织制冰培训活动的通知,39岁的刘博强第一个报名。
“一名合格的制冰师,需要掌握冻冰、修冰、融冰的全部技能,里面的门道实在太多了。”刘博强告诉记者,花样滑冰赛场的冰要冻到5.5-6厘米厚,才不至于被冰刀扎透。短道速滑冰场,要求运动员过弯道时,冰刀在冰面刮出的雪花落下来不是冰碴子,而是雪沫状的,否则会划伤运动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刘博强初步掌握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赛场的制冰技能。但最难的冰壶赛道制冰当时一直没有机会学习。
冰壶赛道看似光洁无瑕,实则打上一层密密麻麻、分布均匀的小凸起,专业术语叫“冰点”,目的是增加赛道滑度,方便冰壶滑行控制和刷冰。人工制作冰点过程叫“打点”,就是用喷洒装置将水滴撒到冰面结成冰点。一条标准赛道从头到尾打一次点用时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点的大小、厚度、密度、温度,对比赛都有影响。“冰壶场地对制冰师技术要求极高。我们邀请到加拿大顶级制冰师吉米作主制冰师,我被安排为团队做辅助工作,重点是把这门技术学到手”。
刚开始,刘博强只能给吉米打下手,光扫雪就扫了一个月,手都扫肿了。一直不能上冰练习,他心里特别着急。一天晚上,刘博强看到场馆外空旷的马路突发奇想。他借来打点壶,将马路上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冰壶赛道的中线,身背40多斤的打点壶,每晚进行“打点”练习。刚开始打的点杂乱无章。一个半月后,终于找到感觉。“一次偶然的机会,吉米团队缺人,他临时让我试试,没想到我一下子成功了,从此他正式让我上冰打点”。
正式上冰干活后,有一天,吉米观察刘博强打点后发现,他的力量太大,已经甩到隔壁赛道,得收点劲。结果一收力道又太小,冰点没法覆盖整条赛道。为达到要求,刘博强又来到马路上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掌握。
去年,中国冰壶国家队选拔赛在首钢举行,但吉米遇到突发情况提前回加拿大,刘博强第一次担起了主制冰师的重任。“我有点惶恐,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更多的是兴奋,终于要把几年来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运动员对场地的反馈让我很欣慰”。
通过冬奥,刘博强对奥林匹克精神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他们这种拼搏与不服输的精神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制冰师是一个新职业,我国现在还没有相关职业认证。全世界顶级制冰师不超过20人,里面没有咱中国人。我的梦想,是以中国工匠身份挤进去”。
北京冬奥会不仅让刘博强实现了从普通轧钢工人到第一代制冰师的职业转变。据了解,冬奥会助推我国冰雪运动大发展,培养一大批冰雪运动建设和管理人才,形成赛道喷射手、高山雪上救护、保障等多项新职业。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一步步转化为现实,这些新职业也将获得更加丰厚的成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