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代词。

2、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4、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5、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6、 ①人皆吊之。

7、(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8、(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9、)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10、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11、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12、(《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 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4、 ▆⑶作动词:往,到......去。

15、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16、(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17、) ③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18、 ▆⑷这,此。

19、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0、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2、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3、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24、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25、 ▆⑹我。

26、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27、 ▆(7)音节助词。

28、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①顷之,烟炎张天。

29、(《赤壁之战》)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30、(《毛遂自荐》) 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1、(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32、) ▆⑻结构助词。

33、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4、译时也可省去。

35、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6、 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37、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38、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39、(《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①云之崔嵬。

40、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 然后驱而这善。

41、 ▆(11)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42、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43、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

44、(《游褒禅山记》) ▆(12)通假字***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

45、”前句也字作“之”义。

46、《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

47、”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48、(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