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遇的高温”霸占了今年四川八月新闻的各种头版头条,打破了四川人民安逸的暑期生活,同时也打响了一场供电保卫战。四川作为水电大省,水电提供了80%以上的发电量,而今年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造成降水量严重不足,全省用电极度紧张。面对这样的新常态,除了传统提高发电供应或利用火电调峰,需求侧响应逐渐被提上日程,旨在加大市场手段来稳定电力系统供需平衡,从而减少传统的行政措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微信公众号“硕电汇” 作者:小硕团队)
需求侧响应的来源及实质
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未有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直到2010年伴随《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印发,才算是正式踏上了正轨。区别于早期的电力供应侧管理,需求侧管理结合了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侧重于鼓励用户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改变需求方式,在保持能源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降低用电负荷,从而减少电力系统整体投资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需求侧响应,作为需求侧管理的一种实施手段或者措施,依靠价格信号,让用户主动参与调节,也更好的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
需求侧响应的基本概念
在电力市场中,当批发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变化或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出现风险时,电力用户通过减少、增加用电或推移某时段的用电,来维持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以及抑制电价上升的短期行为就叫做需求侧响应。
需求侧响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驱动方式,可分为基于价格和基于激励两种方式。前者依靠价格变化引导用户主动改变用电行为,后者则采取激励或补偿方式鼓励用户参与负荷消减项目。
第二种是按照响应时段分为削峰需求响应,在用电高峰时段削减用电量;以及填谷需求响应,在用电低谷时段增加用电量。
最后一种是根据响应速度分为约时需求响应和实时需求响应。电力公司在需求响应前一日(日前响应)或者前数小时(小时级响应)向主体发出响应邀约,主体再反馈响应量,一般情况下按照“时间优先,量大优先”的原则确认最终参与的主体。但各省份政策不同,例如浙江省,主体是通过竞价方式来获得对应的需求响应项目。
实时需求响应,一般是在电网紧急情况下,电力公司在响应前30分钟(分钟级响应)或省级平台(秒级响应)直接向参与主体下发调节指令或直接控制主体负荷。因为实时响应需要依靠大量高端的技术支持从而达到直接控制负荷的效果,所以目前大部分省市完成的需求响应项目都是约时,实时响应还处于对政策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之中。
需求侧响应如火如荼
2012年,北京、苏州、唐山和佛山被纳入首批参与需求管理试点的城市,上海是首个需求侧响应试点。2014年,北京、上海、佛山和江苏省已成功实施了几次需求侧响应项目,基本是每年夏季实施一两次。江苏省在2018年发布《江苏电力需求响应实施政策》后,在接下来的2021-2022年,陆续13个省市也发布了需求侧响应相关政策文件。需求侧响应也频繁出现在重要文件中,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7月26号,江苏省成功实施了全省范围内的电力需求响应,实际减少负荷达到352万千瓦,单次需求响应负荷量位列当年世界第一。331万千瓦的调节来源于约定响应,剩下的21.39万千瓦的实时响应则是通过调节空调负荷来完成。江苏省能够多次成功的实施需求响应,除了基础政策支撑,还具有良好的技术平台、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和自动响应体系,全方位实现了数据交互。 今年7月16日至8月7日,浙江省成功开展了16次需求侧响应,累计降低了5200万高峰负荷。广东省目前修订了需求响应政策,正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利用基于激励型模式,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
未来必会稳步推进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侧响应的资源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充实。电网、电力用户、负荷集成商以及用电设备技术支持等多方联合发力,确立了需求侧响应的地位,推动需求侧响应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电力现货市场、容量市场等。
在我国深化和加快电力市场改革的背景下,需求侧响应的作用被激活且日益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未来可期!
【小硕观察、持续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