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正在吸引各方的关注。昨日闭幕的2023中关村论坛传来消息,国内新型储能市场规模今年有望突破480亿元。截至5月22日,山东电网并网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1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黑芝麻、五粮液这些跨界者开始涌入储能行业时,聚焦综合能源服务的企业该如何定位储能业务?面临即将迎来的规模化发展机遇,该如何筹谋发展这一战略性前沿领域?

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给出的回答是,坚持聚焦主责主业,走一条融合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用户需求。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作者:王伟)

服务电网,提质量求效率

储能在能源革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广阔市场空间,已得到决策层认可。“新能源+储能”“用户侧储能”的政策激励和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涌现,储能行业正在迎来新晋者和资金不断涌入的新时期。根据科创大数据分析平台睿兽分析统计,截至2023年3月,我国储能行业有300余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融资金额1947亿元。

“储能赛道这么热,出现跨界者很正常。”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储能事业部总经理王楠认为,“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渠道、技术和供应链成本。”在他看来,对于专业的集成商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电池企业的动作,因为其拥有天然的电池成本优势,将会给现有的系统集成商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今,新型储能业务被列为国网综能服务集团五大核心业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及各省综能服务公司(含参股公司)已投运储能电站装机规模1255兆瓦时,在建装机规模373兆瓦时。

储能对电网的重要性正在凸显。4月24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建立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网等新型并网主体的涉网技术标准。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表示,作为综合能源系统的心脏,储能在综合能源系统中将发挥缓冲器、聚合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王楠认为,能否解决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与电网运行灵活性,决定了储能未来发展的空间。

接连发布的政策表明,未来前景极具吸引力。《“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给出的目标是,全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加1.6亿千瓦左右。业界预计,2023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增加1000万千瓦以上。

王楠表示,鉴于目前市场的投资不确定性较强,短时间内如果电网侧没有重大政策突破的话,国网综能服务集团不会追求成为最大的市场主体。“我们会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以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引领,打造源网荷储友好协同、共建、共享模式的典型示范样板。”下一步,该公司将坚持如下原则:科学论证,有序推进,不宜盲目抢资源;安全第一,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建设运营;经济可行,优选市场条件较好的项目,利用好内外部资源,充分防控风险;示范引领,深度挖掘电网应用场景,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加大对电网安全运行、灵活调节等基础功能的支撑与保障。

项目为基,保安全铸团队

如今,百兆瓦级的大容量储能电站正在不断投运,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2年我国超过20个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实现并网运行,规划在建的百兆瓦级储能电站数量有400余个。

4月底,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合资公司建设的福建宁德霞浦储能电站一期顺利完成建设,转入商业化运营。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100兆瓦/200兆瓦时,是国内最大的液冷、站房式储能系统,团队联合相关单位,独立自主完成了液冷及全系统调试。

在王楠看来,正是因为把握住了储能电站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储能事业部通过科研攻关和工程项目实践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相当于过去只会用电脑,现在学会了攒电脑,目前我们具备了百兆瓦级以上储能系统的集成和调试运维能力。”

储能电站的投资方会更看重企业的专业能力,不再唯低价是从。4月21日,曾曝出0.965元/瓦时最低报价的新华水电2023年度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中采购发布入围名单。从最终的入围结果及开标价格来看,本次入围企业的报价均不是最低价,部分标段反而是最高报价者入围。

王楠对团队未来的方向很清晰:优选投资开发政策许可、政府有需求、建设条件较优、经济可行的电源侧和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成为业绩优秀的投资开发商;掌握系统集成方案配置、电站试验调试技术,拥有电池模组、电池簇、电池舱的设计及交付能力,成为国内一流的系统集成商;培养专业化的市场前期、建设管理、运营服务团队,打造储能云平台,为用户提供项目开发咨询、代建、代运等服务,成为行业领先的运营服务商。“投资示范性引领项目、打造一流技术集成商、提供最专业的建设运营服务,目前就是考虑这三个方向。”

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储能监测平台界面

新型储能电站最为关键的就是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对此,储能事业部彭勇深有感触:“两个至上”是最高纲领,底线思维是坚守原则,应急预案是有效保障,电池的热管理和电站的信息化是保障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将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如今,储能事业部致力于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获得国家电网公司2022年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荣誉。

储能事业部红湖业主项目部副经理黄伟光、技术专责孟增辉从新疆和田阿克苏转战江苏淮安,克服各种工程困难,处置突发事件,确保项目始终可控,年均出差300多天,他们二人也因此被称为储能事业部的“光辉岁月组合”。

安全需要人才,更需要流程和制度,据王楠介绍,其团队积极开展储能电站建设运营各阶段危险源辨识,完成《储能电站危险源与预控措施》的编制,实施安全风险定级。在项目设计和可研阶段, 坚持设计、设备选型考评标准,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优化方案。在项目建设运营阶段,通过完善储能相关制度规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建立“建设+运维”良性循环模式,探索运维人员参与工程设备安装、系统调试、验收等建设过程关键环节,夯实运维和安全生产基础。

在数字中国的背景下,数字化储能站的理念和产品开始流行。丰富安全管控手段,提升安全生产智能化也成为必选项。王楠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工作包括:统筹储能云平台规划建设,统一接入规范,加强电池、变流器等主设备状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电站安全生产智能化水平;开展省域及跨区电力市场分析,拓展现货、辅助服务市场运营功能,实现新型储能电站建设运营数字化转型,提升新型储能电站集约化管理水平。

技术引领,建标准搭平台

储能市场的门槛并不低。远景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赵卫军表示,储能作为发电侧强配的发电装置要求非常高,市场空间也不是无限大,每年的规模为100~150吉瓦时。

据王楠介绍,电化学储能一个电池仓就有几千块甚至上万块电池,一个电池仓可储电量相当于几十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动态环境下电压一旦发生偏差,就会产生压差、环流,出现短板效应,对安全的影响很大。未来的挑战就在于,大规模储能如何实现高经济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三者的统一。

国网综能服务集团的做法是,聚焦技术研发,打造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引领产业链创新发展。

在科研技术攻关方面,聚焦储能工程应用场景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和高压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培育一批具有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构建“设计、集成、调试、运维”为一体的全链条技术研发体系,在系统集成热管理、电池状态评价和电站智能运维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围绕新型储能电站规划配置、系统集成、建设运营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储能优化配置平台、基于先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储能系统集成方法、储能电站安全预警云平台、火储联合运行AGC负荷分配系统。

在搭建平台方面,整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打造储能领域联合创新平台。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宁德时代合作了吉瓦级储能系统集成,与中科院化学所就半固态、固态电池研究与应用开展联合攻关,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了储能学科并联合开展储能电站状态评估技术研究。在工程技术方面,与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北方工业大学、海博思创联合申报了国家储能工程技术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五大发电集团等联合成立了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

在标准方面,开展储能领域标准研究布局,将标准建设嵌入科技研发过程,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目前已成立了储能、氢能的2个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编制完成8项储能技术团体标准。

产业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在标准方面下功夫。在王楠看来,国网综能服务集团要用最高的标准保障储能电站安全,以项目实践影响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最终推动储能事业的发展。“我们不是只做锂电池储能,氢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标准我们也会积极参与,但我们会从商业最可行的技术路线开始做应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