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根据中华遗嘱库近日向社会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大众对遗嘱的接受度正在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从2017年到2020年,“80后”订立遗嘱总人数在四年间翻了将近7倍,甚至有“00后”已开始立遗嘱。

与此同时,“微信遗嘱”等新形式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过,相关人士也提醒,“微信遗嘱”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涉及财产分配的内容仍须订立合法遗嘱,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上线了“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根据《白皮书》,在2020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将近7万份“微信遗嘱”。在疫情最严重时,也就是2020年2月至3月,公众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最高峰时一天收到上千份。数据显示,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该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

据了解,中华遗嘱库是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发起主办的公益项目。通过“微信遗嘱”功能,用户可以在小程序创建3000字以内的留言,并上传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创建留言后,用户需要输入自己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再选择发送方式和递送日期。此后,用户还可以通过小程序更改或者删除留言内容和个人数据。

据《白皮书》统计,“微信遗嘱”涉及内容中,34.41%为对爱人和家人的祝福、祈祷,32.72%为向爱人、配偶表白,19.66%为人生经历和未来展望,11.38%为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语,4.83%为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

“90后”更关心心虚拟财产

《白皮书》也显示,“90后”遗嘱内涉及的财产类型,银行存款占81.61%,房产占71.54%,虚拟财产占21.35%,证券基金占7.31%,保险单占2.67%,公司股权占1.3%。

“我的王者荣耀谁来继承?”“只求别翻我的微信微博账号”……虚拟财产成为“90后”挂心的“身后事”,那么,在立遗嘱时,虚拟财产要如何安排和继承呢?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同武律师告诉记者,对于支付宝、微信上的钱款,本质上与银行存款无异,公众在设立遗嘱安排时要注意款项的查明和分割,由于支付宝、微信余额存在特殊形式,可以采取由一人继承,其他继承人获得折价款。

同时,游戏账户中的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并未对此类财产涉及民事领域出台具体定性及解决措施。针对此是否属于个人财产,可以作为遗产进行继承,需要结合游戏运营商的用户协议,大部分游戏运营商在用户协议中,写明游戏内虚拟财产、数据归运营商所有,即不属于用户的个人财产,也就不能作为遗产写进遗嘱进行继承。

此外,对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目前国内这些软件用户协议中基本都标明用户完成注册登记后只有使用权,所有权归属于运营商,这也就意味着,用户无法通过遗赠、继承、租赁、受让等方式转移这些账号,无法作为遗产写进遗嘱。在实践中,这些账户非注册者本人操作可能导致账号被冻结,一旦出现争议,则难以获得运营商配合。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微信遗嘱”功能在运行中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高同武表示,“微信遗嘱”可能存在网络黑客隐患,容易使立遗嘱人的真实信息泄露于众,从而引发进一步的人身、财产安全隐患。对于运营方而言,要注意加强网络系统的维护,防止黑客入侵造成用户信息泄露,危害其财产安全。对用户而言,要规范自己的使用行为,严格按照系统提示,才能有效防止个人信息安全隐患的发生。

除了“微信遗嘱”的形式,高同武还提醒,如果有条件还是尽量选择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以《民法典》中明文规定的遗嘱形式进行个人遗嘱的订立,减少遗嘱无效的法律风险。

据了解,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民法典》继承编在原《继承法》规定的公证遗嘱、代书遗嘱、自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的基础上,增加了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为有效的遗嘱形式。

高同武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拥有的财产种类、财产形式日趋多样,使财产状态变得不稳定的因素和风险也越来越多。为确保遗产得到妥善管理、顺利分割、及时分割,更好地维护继承人、债权人利益,避免和减少纠纷,新的遗嘱继承方式为此提供了便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