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作文写“栓Q”(thankyou,网络上衍生为表达自己无语),相关视频随后登上热搜,引发网友讨论。有人认为这件事很严肃,有人认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9月23日《扬子晚报》)
据了解,视频中的小学教师表示,眼下一些学生不仅在作文中用了“栓Q”这个词,而且还会引用一些自己看不懂的歌词。在以“奥”为首词的组词作业中,居然有同学组了个“奥利给”,不禁让人又气又好笑……但该老师也表示,对于学生们的做法,她既不批评也不鼓励,以引导为主。
在网络时代,每年都会有新鲜的网络潮语冒出,时常会“入侵”到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上。这时,往往会引发社会上的热议和争论,甚至还有悲观者唱衰“语文没落论”,总之为话题炒足热度。结果呢?每年都有流行一时的网络潮语,我们还能记得哪些?恐怕十有八九都遗忘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上了。可见,网络用语泛娱乐化、碎片化的特性,注定了这种独特的“网络方言”不过是某一特定情境的情绪化表达,且很快会在语言的新陈代谢中被大浪淘沙,正如当年“风头无两”的火星文,如今几乎销声匿迹。
所以,小学生作业本出现“栓Q”现象无须上纲上线,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辩证分析,正如上述老师所强调的“引导”——面对各类天马行空的“栓Q作文”,与其简单粗暴地纠正,不妨先去了解什么是“栓Q”,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再引导他们使用规范的书面语来表达。利用网络用语来认识规范用语,如此一来,既能加深学习记忆,也能寓教于乐,可谓一举两得。
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边界意识”,厘清网络用语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就让“栓Q”拴在合适的地方吧! (记者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