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的溃败,这一次会来得更猛烈一些。
湖北车市鲨疯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可能会是史上最疯狂而刺激的汽车降价潮。政府出资一半,车企让利一半,4S店瞬间变菜市场。表面上看,似乎是以“东风系”为代表的车企在降价清理国六A库存,背后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地惊雷,合资品牌已经开始用“自杀式”的方式来自救了,悲戚,惨烈。
东风系这次的“掀桌子”,不管与年初车市这一波价格战有没有关系,必然都将加剧整个市场对于降价的心理预期,让竞争对手不得不被动卷入其中,全面推倒车价的“多米诺骨牌”。
而这,对于溢价能力越来越不堪一击的合资品牌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而且东风系的降价潮,早已不是个案。早在去年年底, 卡罗拉( 参数丨 图片)、 雷凌就已经开始在价格上放大招,业内人士忍不住“惊呼”,这还是原来的丰田吗? 福特电马在去年10月份优惠2万元之后,最近再次跟降4万元,入门价格来到了20.99万;同样坐不住了的上汽奥迪,最近传出通过内购来消化库存,给到员工的购车价,优惠幅度达到了惊人的7万-16万。
想起前几天,某本土车企销售负责人对BC说的话:“价格踩踏这些事情发生我觉得都太正常,未来的半年仍然会继续持续下去,因为只要有活不下去的,那就不择手段。”
2023年车市的寒气,正快速地传导到每一个人身上。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合资车企,现在正加速陷入泥沼之中,借用沈晖用来形容威马处境的那句话,“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今年会成为许多合资车企内心的真实写照,一点也不夸张。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合资车企销量的市场份额降到了37.8%,相比2021年下降3.8个百分点,全年销量比前一年减少了近百万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全年市场份额在过去十年内首次达到50%,比2021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
而在刚刚过去的今年2月份,合资车企的销量继续出现萎缩,进入前十的合资车企除一汽-大众和广汽丰田外,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一汽丰田等均出现大幅同比下滑,跌幅最大的上汽通用,下滑了27.4%。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自主对合资的围剿,合资车企走向覆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汽车公社卫金桥老师在其今年的《格局与趋势》中写到:“2023年和2024年,继雷诺和Jeep之后,斯柯达和雪佛兰将放弃国产计划,转型为进口模式;雪铁龙和标致在华的未来两年内会敲定,结束50:50的对等合资模式,东风公司将接手这两家公司,成为神龙汽车的大股东。”
其实有媒体曾统计过,从2018年至2022年,已经8家合资车企和品牌退出中国市场,其中不乏像长安铃木、东风雷诺、广汽菲克这样已经较有知名度的品牌。
合资企业,是一个中国市场所独有的特殊形态,因为特殊的历史使命而诞生。19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后更名为“上汽大众”)正式成立,开启了之后长达30多年的合资车企“井喷”时代。
一位海外人士在B站视频中曾提到,你不会在外国其他地方看到两辆几乎一样的雪佛兰,却叫不同的名字。但在中国,一个 宝来,一个 朗逸,都是大众,却因为一个是一汽-大众的一个是上汽大众的,而叫不同的名字。这就是在全球只有中国市场才有的合资车。
50:50看似对等和制衡的股比背后,在合资车企的中外方这若干年里,其实上演了无数场利益的博弈和争夺。
不可否认,合资企业的出现,的确带领“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汽车产业快速走过探索期,对于中国汽车的普及,汽车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完善和跨越式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
但在另一方面,“好日子”让神仙也会产生懒惰的思维,合资模式确实在一段时期内滋生了“躺赚”的温床,还一度挤占了初期孱弱的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生存空间。
因为利益而走在一起的人,最终也会因为利益而走向解体。
合资车企本来就是个特殊而尴尬的存在,即便在中国自主车企筚路蓝缕,热火朝天,疯狂寻找弯道超车机会的时刻,合资车企却一直困于中外方对人、事、财、物权的分治弊端中,控制权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止过。
一位资深汽车观察人士在其微博平台提到:“合资品牌中间有很多人,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现在的竞争烈度,他们也想推动很多事情,但是推不了。极端保守派有过去的既得利益大盘子,他们卡死了一些关键的渠道和岗位,就是不做正常的决策。”
电动化和智能化大变革的洪流,是合资噩梦真正的开始。过去的很多年里,外资凭借燃油车核心领域把控关键零部件,在合资公司里赚走大量分红和技术专利费。但现在,电动化转型态度摇摆不定的合资车企,已经在电车产业链上丧失了先发优势。
客观的说,在较为传统的安全性及性能等维度中,合资品牌仍有一定优势。但过去牢牢掌握在合资手中的定价权,如今已经出现了崩塌的迹象。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合资品牌如果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坐标,那么退出中国市场或将是唯一的出路。
“预言一下,未来半年也许你认为最不可能出问题,如日中天的汽车品牌会轰然倒下。”这几天,一位此前曾在主机厂从业多年的朋友在其朋友圈如是写道。
向死而生,或许是面对这一轮残酷大逃杀,大多数玩家共识的心态。只是合资品牌的溃败,这一次会来得更猛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