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络文化市场体量大、门类多,监管力量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等因素导致监管工作如同坐在了火山口上。

以网络主播为例,按照传统监管办法,一个执法人员同时最多监测2—3名主播,每小时能审核图片1200张左右,但面对成千上万签约网络表演主播,可谓杯水车薪。

现状是,通过数字化改革,以算力换人力,一台服务器即可同步2000路进行实时监测,每小时审核图片72000张,且24小时不间断运转。监测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自动取证报警,并对处置结果进行多维评判。这相当于增加了2000双眼睛和永不休息的工作好帮手。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还得从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旅游局主导开发的“文管在线”应用说起——作为杭州数字文化系统建设的重点项目,“文管在线”上线仅一个月,就智能巡查监管对象约102万个,自动生成风险预警近1.36万个,实现对全市文化市场可量化、可评价、可晾晒的精准画像。

在昨日召开的杭州数字文化系统建设工作推进会上,8个应用作了演示交流,这些既是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响的应用成果,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神共富目标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市区两级出台的文化产业专项政策近40个,每年兑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逾2亿元,但仍有不少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对政策内容不了解,政策触达方式不够精准。“文创e点通”通过数据多跨、主体多跨、服务多跨,归集全市12.9万家文化企业发展数据,搭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数据云图,形成“监测—提示—指挥—响应”的管理闭环。运行以来,服务覆盖面提升50%,提前三个月完成市本级文创政策兑现。

借助数字化改革,一些文化发展的难题得到破解。“新安堂前燕”就是针对理论宣讲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度不够、回应解决群众思想困惑和现实诉求贴合度不高、宣讲人才发掘培育使用系统性不强、宣讲工作场景缺少闭环管理等问题,紧扣谁来讲、讲什么、哪里讲、讲得如何等关键环节,建设讲师管理、需求采集、宣讲统筹、评价反馈等4个子场景,精准分析跨部门协同场景数据,找准理论与群众交互的共鸣点,真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设计宣讲内容。临安区“天目文保”在全省县级层面形成文物保护综合平台、指挥中心、文物保护地方标准、文保员持证上岗四项“首创”,自系统运行以来,全区187个文保点事件处置的通知率和处置率提升至100%,平均处置时长由原来的日级提升至小时级。

数字文化,也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比如,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旅游局牵头打造的“文化优享”针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底数不清、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归集全市19类公共文化设施。

以高德地图为基础,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联系方式、基本简介以及一键导航等服务,设置15分钟、30分钟、1小时,步行、骑行、车行等6个维度9种组合的出行方案,为群众打造身边品质文化生活圈。“钱塘BAO物”围绕文物保护、管理、传承三项核心业务,探索安全监管、数智考古、杭城迹忆+等3个子场景,特别是将文物资源100%上线,实现全市文博资源一屏尽览、一键智享。

如今,杭州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经突破250万,如何做好管理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也是一项重大课题。“文明帮帮码”上线以来,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亚运志愿”为主线,构建活动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共享的数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精准触达、便捷高效,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在富阳区,“富春风尚汇”还以“最美人物选育”为小切口,以正向激励为原则,线上归集文明风尚数据,线下整合文明实践礼遇资源,重塑最美人物发现、培育、选树、表彰、礼遇、弘扬全流程,打造全社会“精神共富”大场景。(首席记者 徐墉 见习记者 刘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