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解放J7智能工厂。
“吉林一号”组星发射状态等比模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产线。
开栏语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长春振兴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春人民众志成城、改革创新、砥砺奋进,认真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六城联动”,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面开展“四个服务”,推动长春振兴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回顾2022年,成绩来之不易;展望2023年,目标催人奋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坚定信心育新机 勇毅前行开新局”系列专版,围绕长春如何寻找新赛道育新机、如何紧盯大项目积蓄新动能、如何持续推动“六城联动”走深走实等方面推出系列综合述评,盘点过去一年的经验做法、亮点成效,让人们坚定发展信心,在应变局中育新机;展望未来,让人们在鼓足干劲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开创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新局面。
入选“国家队”,冲击“世界冠军”,长春汽车产业集群踏上先进制造业高地;
中国首批量产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红旗EV惊艳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
“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83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中车长客研发生产的世界领先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成功上线,中国高铁再次惊艳世界;
……
面对2022年多轮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叠加的特殊形势,长春工业踔厉奋发,抢抓新项目、澎湃新动能,在补短板、锻长板、强韧性上齐发力,推动产业蓬勃振兴,挺进工业转型新赛道。
豪情:
汽车产业风景这边独好
作为长春产业布局中最耀眼的名片——汽车产业,正奏响北国春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这也是长春工业挺进创新转型新赛道的底气所在。
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一汽红旗繁荣工厂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无人物流车在厂区自如穿梭;生产设备实时“汇报”自己的运转状态;数十台机器人各司其职,机械手臂有条不紊运行……在这一高度现代化的生产线上,每分钟就有一辆红旗车下线。
一汽解放J7智能工厂也是一幅“人机共舞”的现代场景。这是一座世界级商用车整车“智”造基地,在生产、质量、设备、物流、能源等方面全过程广泛应用了数据采集及分析、信息智能推送与智能决策等行业前沿技术,使一汽解放快速驶入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顶级汽车智能制造赛道。
在长春,汽车产业高高昂起的“一汽龙头”,带动全产业链舞动出巨大发展能量。
中国一汽连续19年居中国企业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汽车行业榜首,引领大陆、博世等国际领军企业齐聚我市,带动富维、富奥、富晟等本地企业高速成长。目前,我市汽车产业集群零部件产业规模近1600亿元,拥有50亿级企业6户、10亿级企业36户。在上下游配套企业中,404户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驰骋在研发创新的赛道上。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在国家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我市汽车产业集群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上榜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成为目前东北地区体量最大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誉为制造业的“国家队”,处于行业领域领先地位,其有资格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冲击“世界冠军”。
对于加入“国家队”的长春汽车产业集群来说,未来可期。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汽车产业要大力实施“16517”工程,全力构建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即建设1个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推动红旗、解放、奔腾、大众、丰田、奥迪6大整车厂做优做强,推动亿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打造100公里最佳集群配套半径,实施整车引领、强链补链、科技创新、新能源跃升、智能网联、数字转型、卓越成长7大专项行动,努力推动我市汽车产业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击!
创新:
绘就工业转型新底色
走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现场,只见工人们干劲十足,紧张有序忙碌,机械设备也开足马力,有条不紊地调运建材……该项目在2022年11月底提前完成暖封闭,目前正进行内部施工,预计2023年年末实现预批量生产。这是奥迪在华首个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使用绿色电力并通过生物膜和反渗透膜的深度处理,实现厂区污水高回收利用,实现“零碳”标准。
同时“更新”的还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链条。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汽车生产制造的全价值链,附近30公里半径内将集聚50%的项目配套供应商,发挥强链延链补链的巨大作用。
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进展迅速。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满足20万辆电动汽车配置需求,年产值可达150亿到200亿元。
此外,富赛电子产业园、玲珑轮胎、中法智能产业园等一批关键汽车零部件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助推传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升级。
在长春,从传统的机械加工,到自动化生产线,再到“绿电”“零碳”智能工厂,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我市向“新”而行,一场推动实体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一汽构建了以长春为总部的“四国十地”全球化研发格局,完善了红旗品牌“两部六院”研发体系,全新打造C+级电动化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红旗、解放、奔腾三大自主品牌十大关键技术突破。
我市还全面启动“旗智春城”行动,围绕人、车、路、管、云、用融合应用,持续推动6大类99个智能网联基本场景、43个网联场景示范,打造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长春样板”,为长春国际汽车城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驶入“新能源赛道”,我市的布局并不止于汽车产业。设计生产了“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中车长客,抢抓“双碳”时代机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其研制的中国首列新能源城际电动车组,可以在不接触电网的情况下续航超过200公里。抢抓“白城-长春-延边”“哈尔滨-长春-大连”氢能走廊建设机遇,大力实施氢能利用示范攻坚,推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国电投PEM电解制氢和氢燃料电池产品线、国电投长春绿动PEM制氢设备投入批量示范应用,推动中国一汽把氢能领域技术研发和整车生产全部布局在我市,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长春北方氢谷”。
逐梦:
引领经济发展新未来
“10、9、8……3、2、1,发射!”2022年12月9日,随着最新8颗卫星顺利升空,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83颗。星座的地物分辨能力、拍摄覆盖能力、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吉林一号”背后,一大批与卫星有关的企业迅速崛起。它们上下游衔接、资源互补,构成航天信息产业集群,为吉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长春工业挺进新赛道的一次“抢跑”。发展先导性产业,将为我市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迈向中高端带来窗口机遇,推动长春形成全球创新人才、企业、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我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六新产业”“四新设施”和打造1个万亿级、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好延链强链文章,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围绕打造“长春药谷”,我市全力推动金赛国际医药产业园、圣博玛超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海悦药业总部生产基地等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打造长春新区创投空港产业园、联东U谷长春新兴产业科技园等8个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全力保障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海悦药业非诺贝酸片、圣博玛聚乳酸骨钉等一批重点产品顺利上市;全力推进江林生物与百克生物合作开发癌症治疗小分子药物、阿尔兹海默症疫苗等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全力引进医药合同定制研发外包服务机构(CRO)、医药合同定制生产外包服务机构(C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CDMO)等第三方服务平台。202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同比增长10%以上。
围绕建设“长春光谷”,我市全力推动长光辰芯、长光卫星等一批优秀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全力推动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二期和三期工程和长春新区长智光谷加快建设,并加快企业入驻、竣工投产;全力推动禹衡光学与中国一汽合作,加速推动车用传感器上车测试;全力推动求是光谱、中科稀土等企业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推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全力推动“吉林一号”星座建设,力争实现在轨卫星140颗目标。2023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力争同比增长10%以上。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市实施了双倍增工程促“双翼齐飞”。围绕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两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翼”,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依托经开区、北湖科技开发区打造光电产业发展带,全力打造“长春药谷”和“长春光谷”双带双基地。三年内实现投资和产值“双倍增”。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能源产业提升规模、强化创新、延长链条,实现高速、平稳、健康发展,全力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
绽放:
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
瞄准新赛道,不少“专精特新”企业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蓄势发力寻求新突破。
除了长光卫星,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也荣登“独角兽”企业榜单,成为汽车零部件领域轻量化与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和经济增长的风向标。“未来,我们的直流充电技术将致力于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焦虑问题,仅10分钟就可充满80%的电量。”捷翼公司总经理王超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他们将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真正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实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轻量化、高速化、快充化。到2025年,企业致力达到百亿级规模,核心技术专利争取突破1000项。
作为国内首家研发成功亮色度逐点一致化校正技术及现场校正技术的企业,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绿色超高清”倒装COB显示屏,形成了器件封装、产品设计制造、整机安装及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负责数字长春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东北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紧抓产业风口,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科技园区建设运营、数字产业投资与招商等四个方面陆续投资近200亿元,目前正朝着全市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产业投融资平台、数字经济招商引资平台三个发展目标迈进。
长春致远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积极推进锂电池负极项目,进一步完善配套产业链。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作为我省首家被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树立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的长春三友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加强数字化建设、客户开发、科技创新。
此外,禹衡光学、光华微电子、合心机械、祈健生物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也在细分领域高歌猛进,其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国内领先,成为“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已由2021年年底的485户增长至1037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7户增长至39户,增长近50%;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84户增长至259户,增长208%;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由374户增长至739户,增长198%。
布局新赛道,谋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小而专”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于这个企业群体,我市始终用心呵护,启动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主体培育、创新发展、强链补链、数字赋能、质量品牌、融资服务、人才引培、公共服务、创业孵化、营商环境“十大提升行动”。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构建“专精特新”企业“3168”梯度培育体系——到2025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企业要达到3000户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要达到100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要达到600户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要达到80户以上,引领和带动全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摄影/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