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迟末 作

3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对12个互联网平台7类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据光明网)

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网上购物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选择上的烦恼”。为帮助消费者消除这种烦恼,近年来,“第三方测评”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通过定性、定量等各项数据指标给消费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帮助消费者实现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但随着“第三方测评”账号越来越多,不断产生的乱象引发了消费者的普遍担忧以及舆论的持续关注。

中消协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的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不能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不科学、不公正、不客观的“第三方测评”对生产和消费造成严重干扰。

正因为如此,“以商养测”带来的虚假测评、恶意公关时常发生,相关案件屡屡被媒体曝光。2020年,“小红花测评”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比较条件得出对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利的检测结果,最终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

“以商养测”“商测一体”等类似被利益裹挟的虚假测评行为,既让“第三方测评”失去应有的公信力,也涉嫌违法。《广告法》明确,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此外,2021年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提到,通过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显然,有必要对“第三方测评”市场进行治理。首先,平台严格履行审核义务。对于注册“第三方测评”的账号,要强化内容审核,若发现虚假营销、贬损对手等行为应立即屏蔽违规违法信息,做下架处理,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其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畅通举报渠道,对消费者反馈的侵权行为,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重拳打击。其三,司法部门定期公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不仅让消费者了解虚假测评,也能倒逼测评账号规范测评。最后,消费者也需提高鉴别力,拒绝“只评不测”。

站稳第三方立场,独立、客观、真实地面对商家和消费者,这才是“第三方测评”的真正价值所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