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正在被严厉整治。8月10日,公安部召开主题新闻发布会,通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措成效,并公布十起典型案例。


(资料图片)

在具体打击整治举措方面,公安部介绍称,2020年以来共抓获电信运营商、医院、保险公司、房地产等行业“内鬼”2300余名;锚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重点网络平台,紧盯ChatGPT、云计算、区块链、“AI换脸”等新技术;循线深挖下游犯罪线索,连带破获大量电信诈骗、套路贷、网络盗窃、网络洗钱等违法犯罪案件。

根据介绍,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数据主要有“骗取信息、盗窃信息、内鬼泄露、非法采集、倒卖信息、变造信息”等6种手法。其中,“变造信息”是将身份信息、购物信息等不同数据源进行碰撞,添加新标签后形成新的数据源,或者利用AI技术使用照片生成动态人脸识别信息等。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AI换脸”成为电信诈骗的又一高发形式,7秒被骗30万元、10分钟骗走430万元等话题屡次登上热搜,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民众的担忧。

在本次发布会上,公安部提到,犯罪分子用于实施“AI换脸”的物料主要为照片,特别是身份证照片,同时结合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来突破人脸识别验证系统。为防范和打击此类新型犯罪,公安机关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对境内用户量大、问题隐患突出的通讯、社交、金融支付等重点App进行安全测评。在“AI换脸”相关犯罪部分,公安机关已经侦破相关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表示,公安机关持续整顿围绕个人信息产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影响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对于这类行为形成惩治效应;二是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进解决当前对消费者造成极大困扰的贷款营销、电信诈骗等问题;三是为各行业的数字化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各类新技术在合规场景下得到应用。

公安部指出,从全国案件来看,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法复杂多样,如假冒电商客服骗取信息、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信息、行业“内鬼”泄露信息、手机App非法采集信息等。其犯罪链条也环环相扣,窃取、倒卖、推广、洗钱、加工等分工明确,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大数据”产业。

在本次公安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便提到一家从事“居间助贷”的中介公司,伪装成正规借贷公司在搜索引擎、网络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广告,吸引有贷款需求人员填写公民个人信息后,在当事人未授权的情况下,通过代理将相关信息出售给贷款人归属地的贷款公司牟利。2023年5月,安徽宣城公安机关就此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9名,打掉“居间助贷”公司3家,涉案金额1600余万元。

“金融业务对于个人信息需求量大,也是违规行为发生的重点关注区域。金融领域消费者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了解技术背后的特点,关注是否过度收集信息、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一旦遇到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鹏指出。

在本次发布会上,公安机关也郑重提醒,社会公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关企业要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安全保护措施,规范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相关从业者要树立法律意识、敬畏意识,不要违规收集、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