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超2.8亿人,50岁以上患病率达19.2%。尤其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更高,50岁以上达32.1%,65岁以上更是高达51.6%。有些人看到这些数字后可能会立刻拿起钙片补起来。先别急着补!知道前因后果再补也不迟!

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它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继而造成各类骨骼病变。

人们说到骨质疏松就会想到缺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钙对人体的作用。首先,大家都知道,钙是构建人体齿骨的关键营养素。它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情况下,成人体内含钙约为1200克—1400克,其中约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另约1%的钙常以游离或结合的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发挥重要的调理生理功能的作用,统称混溶钙池。它们与骨骼中的钙维持着动态平衡,即骨钙不断地从破骨细胞中释出进入混溶钙池,保证血钙的浓度维持恒定;而混溶钙池中的钙又不断地沉积于成骨细胞。其次,钙还发挥着其他作用。它是人体内200多种酶的激活剂;与镁、钾、钠等离子共同维持着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度;还作为凝血IV因子参与凝血过程;可降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向外渗出,抑制炎症和水肿。

人体骨骼中的骨密度和骨质量怎么会下降呢?一般来说,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年轻时钙存得越多,人体“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当人体出现健康问题时,大量钙被消耗,需从骨骼中将钙调入血液,就造成了骨密度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还有研究表明,骨骼中缺乏了必要的维生素和营养素如维生素C、D3、K2等,导致骨胶原合成障碍,也会造成钙从骨骼中流失。正常强壮的骨骼不是简单的钙离子堆积,而是骨胶原蛋白之间的交叉互联,并且嵌入众多钙镁等离子而形成坚硬的骨骼。

然而,在缺钙的外表下,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大量钙从骨骼中迁移到了身体的其它地方会发生什么?从骨骼中出走的钙在血液中开始了“漂流生活”,会引起血钙浓度升高。除了排出体外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沉积在组织器官上的可能出现钙化现象,比如骨质增生,即甲状腺的C细胞发现钙元素后,分泌降钙素,促进骨钙还原,在还原过程中形成了游离钙在大骨节边缘的异位沉积;抑或是沉积在血管中的可能引起血管壁硬化,如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等。

还有一些病症的发生也会造成骨质疏松的连锁反应。比如:糖尿病、关节炎、慢性肾病、胃肠道吸收不良症、白血病、偏瘫等。

由此可见,缺钙只是骨质疏松的外在表现。建议通过专业医疗检查来确定骨质疏松的真正成因。 (孙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