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们身上最劳苦功高的部位,足部一定榜上有名。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寒冬,我们的双脚更要接受低温、干燥的考验。那么,冬天容易出现哪些脚部问题?如何护好我们的双脚?

1 脚扭伤

冬季,天气寒冷,足部肌肉和关节比较僵硬,活动不当特别容易扭伤。另外,冬天雪后道路湿滑,脚扭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崴脚后,立即停止行走进行休息。急性期24~48小时可对患处冷敷,一次冰敷时间约15~20分钟,休息后再次冰敷,反复多次。使用弹性绷带或有弹性的衣物,适当加压包扎,减轻肿胀。将脚抬高于心脏水平,增加血液回流,减轻肿胀。”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生马志伟介绍,一般的崴脚3~4天肿胀就会逐渐减轻或消除,若是出现肿胀几天不消,甚至越来越肿,可能说明韧带严重损伤甚至骨折,应及时就医。

冬天在进行运动健身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热身,把脚踝活动开,把紧绷的肌肉柔软化,可以有效预防崴脚的发生,另外鞋子一定要合脚。

2 脚趾肿痛

32岁的小姜是公司的业务骨干,平时业务应酬较多。虽然体检时发现尿酸有些高,但小姜一直没当回事。上周五晚上,小姜和朋友去吃了涮羊肉,还喝了不少酒。当天夜里,他的脚趾关节出现红肿,疼痛难忍,不能走路。到医院一查,是患上了痛风。

冬季气温低,是痛风易反复发作的时候。“天冷后喝水、排尿、排汗的量都比夏天要少,体内尿酸排出减少,容易沉积。天气一冷,许多人胃口大开,海鲜、肉类、火锅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大增,这样一来,痛风也跟着犯了。”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田强分析原因。

有痛风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尽可能减少摄入高嘌呤食物,应多食用蔬菜、水果、坚果、牛奶等碱性食物。尿酸高的人群,可睡前饮水。“痛风”的疼痛来去如风,但一段时间后还会再犯。而且,越犯程度越重,并且逐渐可以蔓延到全身多个关节处。“得过痛风性关节炎的人群,应把尿酸降低到360μmol/L以下,从根本上预防急性痛风反复发作。”田强提醒。

3 脚跟裂口

一到冬天,有的人脚后跟总是干裂脱皮,走路疼痛,严重的甚至还会渗出血。

脚脱皮裂口时,可以每天用温水泡脚,泡完脚后立刻擦干,涂抹含油脂成分高的脚裂膏或凡士林,保持皮肤滋润。除了保湿外,足部皮肤保暖也很重要。因为皮肤受冷了,发生皲裂的几率也会增高。另外,当身体缺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的时候,都可能会让皮肤弹性变差,影响皮肤的再生细胞功能,而脚后跟属于神经末梢,本身的血液循环就很差,更易出现干裂。

记者了解到,脚后跟干裂起皮还可能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如果足部受到真菌感染,可能还会伴有脚气、瘙痒等症状。建议外擦一些抗菌型的药,若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有些皮肤疾病也会导致脚后跟干裂起皮,如鱼鳞病等。

4 脚冰冷

60岁的李先生一到冬天右脚就冰凉,穿上棉鞋、两双袜子都没有用。血管超声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因其左下肢腘动脉狭窄、闭塞,供血不足,所以脚一到冬天就觉得特别冷。

天冷了,有些老人腿脚冷的症状更加明显,他们认为自己得了“老寒腿”。其实,同样的症状,不一定都是“老寒腿”引起。“中老年人如果加强保暖后,仍然感觉腿脚冰凉及酸麻痛,要提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因下肢缺血,肢体发冷,热水泡脚通常不能缓解脚凉症状。”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志鹏解释。

糖尿病足则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友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小动脉硬化、血管内皮纤维增生,最终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手脚冰冷就是发病的早期信号之一。

5 脚冻伤

许多人以为冬天“鞋子越紧越保暖”,其实过紧的鞋子易使末梢血液循环不畅,使双脚愈发感觉寒冷,尤其是在户外停留时间较长时,更容易脚冻伤。

发现脚冻伤,该如何处理?宁医大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吴学军介绍,“感觉冻伤后,首先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可以用37℃~40℃的温水浸泡患处,切记不可以泡热水,以免造成二度伤害。通常,冻伤后组织复温时会有较强烈的刺痛感,是正常反应,需要继续坚持复温。如冻伤处出现红肿疼痛加重,或出现水疱、血疱、肤色青紫等症状,需及时到烧伤科就诊治疗。”

小贴士

这样呵护你的脚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晓丽认为,脚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保温性差,很容易使血液循环不畅。一旦脚受寒气侵袭,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易旧病复发。她建议,人们在冬天要加强脚部保暖。每天晚上入睡前,可以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可将寒气从足底排散。经常揉搓脚心,有利于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泡脚时可适当加入红花、艾叶、生姜等温阳活血的药物。还可以进行穴位按摩,比如按摩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肾俞等穴位。

平时应加强脚部活动,不仅可使脚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神经末梢得到活动,还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改善脚部供热状况。

从传统医学角度看,经常踮脚可刺激足少阴肾经、疏通足三阴经,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

(记者 刘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