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员工在工作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前,企业可以做些什么?心脏骤停发生后,第一目击者又该如何进行急救?

日前,由杭州师范大学和省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的“健康中国”视角下——企业健康促进高峰论坛暨健康企业与职场院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研讨会在杭召开。会上不仅启动了“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还发布了“企业应对工作场所心脏骤停专家共识”,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围绕职业健康保护、健康企业建设、企业员工大健康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快速除颤大幅提高心脏骤停者存活率

“如今慢病高发,工作场所心脏骤停发生风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重视程度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布局不足、职工意识不强、心脏骤停应对能力薄弱,因此发布‘企业应对工作场所心脏骤停专家共识’意义重大。”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企业健康促进专委会主委杨磊说,这次发布的共识中提出了十条建议。

比如企业可以组织职工参加有资质单位开展的心肺复苏培训和复训,并建设职工救护师资队伍;参照《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在工作场所合理布局AED,并设置AED应急使用电话,保证“第一目击者”能在3—5分钟之内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在单位通勤车上、巡逻车上配置AED,或通过无人机运输AED,让工作场所的AED流动起来。

此外,企业还可以将AED布局位置输入工作场所的电子平面地图,生成手机软件或小程序,方便职工或来访者通过手机查找工作场所里布局的AED。确保“第一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和AED快速除颤,直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到达。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职业人群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心脏骤停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急救‘黄金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能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3—5分钟内进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快速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达到50%—70%。”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提到,目前70%—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地方,急救专业人员通常无法在“黄金时间”内赶到现场。尤其是在工作场所,需要企业及时开展现场救护。

普通百姓使用AED无需相关证件

突发心脏骤停,最好的结果是“救在身边”。杭州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自2021年1月1日始,全国首个AED地方立法《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杭州市公共场所AED的配置数量,AED知晓率、使用率和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稳步提升,AED在杭配置也已达3900余台。

“工作场所人员流动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建议都能配备AED。”但杨磊提到,目前杭州市每10万人的AED布局数量不足5台,相比发达国家每10万人配备700台AED还有距离,需要不断引导企业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市民存在“即使拿到了AED也不敢用”的顾虑。对此,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普通百姓使用AED时不需要相关证件,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即可,但接受过专业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实施操作,抢救成功率更高。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1%和3%;劳动者个人需要学习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急性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法,能够做到正确的自救、互救等。

市急救中心提醒,如果企业或者个人想学习心肺复苏、AED除颤等,可以关注“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微信公众号,进入微网站,点击培训报名界面,选择“杭州市急救中心初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即可报名。(记者 柴悦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