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笑容

■中国军网记者 李景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张70年前的照片。

照片中12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整整齐齐地站成前后两排,前排有两个战士举着锦旗,大家对着镜头笑得都很开心,好几个人脸上甚至都笑成了一朵花。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张战士们为了庆祝立功而拍下的照片,那可想简单了。他们就是创下一个班打掉敌一个王牌团团部,毙伤敌54人、俘19人,自身0伤亡奇迹的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侦察班。没错,他们就是“奇袭白虎团”的原型。

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相比于京剧舞台或者电影荧幕上演员们英气逼人的演绎,这张照片则把战斗英雄们最淳朴、最可爱的一面永远的记录了下来。甚至,从画面上还可以猜想,那个看起来年龄最小、笑得都抿起了嘴的战士,没准儿手里拿的锦旗就是站在中间的大个子“塞”给他的。要不,大个子为啥笑得更开心?

大个子叫杨育才,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因指挥这次战斗而荣立了特等功。这个班也因这场战斗立集体特等功。

拍摄这张照片的准确时间,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定。可以确定的是,这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斩首行动”后不到半个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战争,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多是残酷、血腥,是血肉横飞的誓死拼杀,是烈火硝烟的呛人味道。两军对垒,铁与火的共舞,生与死的较量,勾画出了战争冰冷的模样。特别是随着1826年人类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问世,无数场战争被一张张照片真实记录下来,传向了全世界,不断洗刷着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哭泣的母亲、挣扎的孩童、忧郁的士兵,这些可以直击心灵最柔软之处的画面,似乎已成为战争照片的主题标配。

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军士兵。资料图

然而,7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留下的一些珍贵影像,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战争的另一视角。

这应该是一张战地记者随手拍下的照片。照片中,3名战士正低着头挖着战壕。远处是密林,厚厚的积雪映射着从枝丫中穿梭而出的暖阳,似乎把整个画面都给照亮了。其中光线最亮的一块区域,是画面右侧一个戴着翻毛绒帽、正深弯着腰握着铁锹干活的战士。战士脸庞的侧面轮廓被镜头完美的捕捉了下来,是那么年轻、英俊,且笑意盈盈。那欢快的神情就像在冬天里翻整土地时,期盼着第二年开春顺利播种的样子。

志愿军第42军战士们在黄草岭地区构筑工事。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这是志愿军出国作战第一仗——黄草岭阻击战里一个小小的剪影。1950年10月,志愿军42军4万多名官兵,面对掌握着制空权,有着大量坦克、大炮等现代化装备的8万多敌人,英勇顽强、奋力厮杀,激战13个昼夜,最终取得了黄草岭地区防御作战的胜利,共毙伤敌2700余人,有效扭转了当时战争的形势。

16年后,“联合国军”第二任司令李奇微在其回忆录中哀叹道:“这支中国精锐(指42军)……他们不知何时到达,在(朝鲜)东部高原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埋伏下来,使联合国军在十分艰难中作战,遭到了损失。”

这一仗,让世界也为之惊叹。经过二次大战洗礼的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军事强国,美军是多少人眼中神话一般的存在。那场阻击战中,号称美军王牌的陆战1师,在向黄草岭开进时不仅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开道,还有可以随时呼叫进行战场支援的轰炸机。就是迎战这样从未谋面的强大对手,透过这张照片,我们却看不到志愿军战士一点的慌张、无助乃至惊恐,只有大战前充满信心的微笑!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些,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死鹰岭阵地上,还是在阴冷潮湿的上甘岭坑道中,无论是冒着枪林弹雨抢修铁路便桥,还是云霄之上直面强敌空中拼刺刀,无论是大战前的动员大会上,还是胜战后的庆功会上,我们总能找到很多张洋溢着志愿军战士笑容的照片。

志愿军部队召开战前动员会。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志愿军炮兵进入阵地。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志愿军工兵在刺骨的冰河里抢修被敌机炸毁的便桥。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从不美化战争,我们深知战争有正义与否之分,我们的战斗是“止戈为武”、捍卫和平。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屈辱历史,100多年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历程,让中国人民饱尝战火的荼毒。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哪一场战争不是帝国主义者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哪一场战争不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哪一场战争不是写满了中国人民的血与泪?一个曾饱受欺凌的民族,她的骨子里是多么期盼安宁,多么憎恶战争!

在中国边境城市丹东,当地老百姓讲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看,那就是鸭绿江断桥。

鸭绿江断桥,顾名思义就是在鸭绿江上的一截断桥。这座桥本是1911年建成的,是当时已霸占朝鲜半岛的日本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染指中国东北,强迫晚清政府同意其在鸭绿江上修建的一座大桥。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位于朝鲜一侧的大桥被美军出动军机炸毁,只留下中方一侧所剩的4孔残桥保留至今,因此被人称为“断桥”。

鸭绿江断桥。中国军网记者李景璇 摄

站在断桥上,脚下就是不足一公里宽的鸭绿江江面。70多年前,当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区区一公里的距离,没能扛住侵略者从对岸“偶尔”掉下来的炮弹,又如何抵御得了侵略者觊觎新中国的狼子野心?退一步说,即便是在边境线上筑起层层堡垒,是否就真的能安枕无忧、保长久太平?

1950年8月起,侵朝美国空军不断侵入我国东北领空,疯狂轰炸边境城镇和乡村。这是安东被炸后的情景。资料图

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任何物质上的边墙壁垒都比不上人民大众为国而战在思想上的真正觉醒。当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这个国家的头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当时整个民族的共识,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抗美援朝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北京辅仁大学的学生们走上了街头,用一张“日本侵华的路线图”,向市民深入讲解美帝国主义借口朝鲜战争来扼杀新中国的险恶用心;哈尔滨医科大学300余名师生,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志愿组成了医疗队奔赴朝鲜前线;辽宁省安东市一位农民老大爷李财,自备工具干粮,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村里抗美援朝担架队;湖南省湘潭县一位叫谭楚云的老人,把挑水积攒下来的钱,都捐出来给志愿军买飞机大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北京辅仁大学学生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例证,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教育活动。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哈尔滨医科大学300余名师生志愿组成医疗队奔赴朝鲜前线。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安东市胜利村第一位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担架队的农民——李财老大爷。照片翻拍自抗美援朝纪念馆

英国著名学者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一书中深刻指出:在战争中,最难于计算的因素,应是人们的意志。这种意志体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是每个人对这场战争清醒而坚定的认知,坚决而果断的行动。战争爆发之初,中央美术学院一位大学生给学校团总支的参军志愿书上就曾这样写道: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就不能再倒下去,做了主人就不能做奴隶,我们现在正在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正在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可是美帝威胁我们和平,破坏我们建设,我们不能容忍了。

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要求参加军事院校的决心书。中国军网记者李景璇 摄

当整个国家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拧成一股绳,军队何愁不打胜仗,战士们何愁士气不高昂?为自己坚定追求的信仰而战,为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战,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而战,在这种信念下去工作、去战斗,即便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心中总会充满了希望,身上总会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志愿军后勤部参谋王凤岐写给亲人的书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从他的角度道出了战士们的心声:“我们科内的同志都很好,非常和气,工作热情非常高。我在工作上,非常高兴的”。文字虽然简单直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包含在其中热烈而奔放的情感,让我们读懂了这支军队能够战胜强大对手的内在动因和力量之源。

志愿军后勤部第2分部司令部政工科参谋王凤岐等写给九江街“73号驿站”赵玉斌及家人的信。中国军网记者李景璇 摄

7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翻看那场伟大战争留下的老照片,无数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甘愿流血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自信而坚定的笑容,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捍卫和平和自由的战士,不仅知道如何去战,更知道为何而战!

而这样的战士,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终将是无敌于天下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