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配,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刑罚,罪犯会在衙役的押送下,跋山涉水到边远地方去服劳役。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他们没有抗争的权利,一旦踏上征程,就可能一辈子葬送在那里,并且子孙后代都永远受到他们的波及而导致终身埋在此地。


【资料图】

一、为何要发配宁古塔?

发配宁古塔是清朝独有的一种流放方式。宁古塔并非是佛教信徒建设的宝塔,而是清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大致位置在现在黑龙江牡丹江市的海林市。

与同时代"东北旅游热"相比,那时候的宁古塔没有冰雕,没有雪景,更没有好客的东北人民。只有白茫茫一片,千里见不到人影的苦寒大地。

作为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朝从入关开始就封锁了山海关,避免汉人出关破坏他们所谓的"龙脉"。因此东北在道光帝之前,东北一直是人烟稀少,生产力薄弱的代名词,是著名的"不毛之地"。

而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满人,又十分需要劳动力来巩固边陲,发展经济,但正常人自然受不了那里的严酷天气。因此,从顺治时代开始,流放犯人到宁古塔就成了一种特殊且无情的惩罚犯人的方式。

二、谁是流放宁古塔的第一名人?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明末清初的投机分子郑芝龙。

海盗起家的郑芝龙在明末的舞台上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光是他自己的经历让人称奇,更是因为他有一个郑成功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沾了儿子的光让他也能留有一名。

崇祯时期,郑芝龙受到明朝政府招安,从一个祸国殃民的海盗一跃而成为了冠冕堂皇的政府官员。

到明朝灭亡后,他拥兵自重,势力范围遍布福建沿海。本是拥立隆武帝的股肱之臣,面对清朝的进攻丧失了忠君爱国之心与民族大义,不顾郑成功的反对而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一生豁达,却在这件事上一生都没有原谅自己的父亲,不但独自扛起"光复大明"旗帜,而且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父子俩从此天各一方,各为其主。

郑芝龙显然上了清朝"糖衣炮弹"的当,到了北京的郑芝龙并没有过得很如意,而是被变相的软禁,他的唯一工作就是动用他常年不用的笔杆子。一代大盗竟然也能做文职工作,不禁令人啼笑皆非。他疯狂劝儿子投降,但郑成功从来都是严词拒绝。

后来郑成功兵力日盛,连续攻克漳州、泉州。清朝震怒,怀疑是郑芝龙父子在唱"双簧",于是顺治皇帝一声令下,将郑芝龙全家老小发配到宁古塔,在盛京将军手下做了几年凄惨的奴隶。

后来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回台湾,在台湾承天府自立为王,郑芝龙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结果被苏克萨哈下令,将其一家全部处斩。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宁古塔发配之人究竟有多惨?

要说多么惨也倒不至于,毕竟他比那些被判处凌迟、腰斩的犯人要幸运的多,最起码保留了自己性命。不过这种"无期徒刑"打击的不仅仅是身体,更重要的是心里。

那时的东北没有现在的"暖气",南方人很难能够适应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而且每天还要为披甲人做工,几乎所有的犯人很难撑过几年,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奴隶主折磨至死。

相比较于这些,他们的心理也是异常痛苦,把宁古塔坐穿也看不到自己的出头之日,可怕的并不是绝境,而是面临绝境时自己毫无办法,只能一步步滑入深渊,并且子孙后代都难以翻身,我想,这才是折磨他们最痛苦的一种方式。

发配宁古塔的残忍,让当时的人闻之色变,宁愿痛痛快快的来一刀都不想被流放此地,即使发配后,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逃离也不愿继续待在那里。

这种流放方式从宋朝就开始就行,宋朝还要往犯人的脸上刺字,一辈子带着羞辱,明朝则多用来流放充军,抵御蒙古。所以每个朝代都有他不同的方式。只能庆幸我们没有生在古代,要不然得罪了皇帝说不定也会落得个同样下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