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 报道 记者 樊巍 通讯员 占康 王继佳 】 2023年7月31日下午,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返回57天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举行乘组与记者见面会,3名航天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亮相北京航天城,正式与公众见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学制定恢复计划方案,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实施。截止目前,乘组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从整体来看,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待完成任务返回后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见面会上,乘组就驻留空间站阶段和返回后的相关情况答记者问。作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指令长费俊龙表示,神舟十五号任务与自己执行神舟六号任务首次飞天时相比,从技术层面讲,工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安排更加密集,“4次出舱是我们乘组的亮点,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亮点,它是今天的记录,更是明天的起点,我们相信后续的乘组会创造更多更大的记录!”费俊龙称。

航天员邓清明坚守25年的奋斗历程令广大民众为之感动。25年的坚持,邓清明时刻准备,等待祖国挑选。而25也是一个令他倍感幸福的数字。神舟十五号乘组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出来,抵达报告出征地点,正好走了25米。25年的坚守,25米的征途,鞭策并鼓励他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坚决圆满完成任务。谈及自己圆梦的感想时,邓清明表示,“2023年11月29日,在中国梦提出10周年之际,我们奉命出征,乘坐神舟十五号飞船出征太空。中国梦带来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中国梦、航天梦、我的梦,同心筑梦、并肩追梦、携手圆梦。正是一个个梦想的叠加,描绘出新时代最为壮阔的图景,也激励着我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梦。圆梦不是奋斗的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我将紧紧拥抱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始终保持本色、坚持奋斗,认真做好任务总结,迅速投入新的训练,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张陆在太空拍摄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其中很多都是关于祖国和家乡。在一次次在舷窗边眺望祖国、眺望家乡、眺望那汪洞庭湖中,他感慨万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每个人的心里,家乡都是深深牵挂。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是对“家乡”的深厚眷念,更是对“国家”的绝对忠诚。

在分享自己太空之旅的感想时,张陆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出舱。“在第一次出舱之前,我一直都是通过舷窗观察外面的世界,舷窗很小,让我总是看不全。打开舱门,第一次出舱,当面对无边无际的太空时,我思绪万千,深深地理解了自然之神奇,宇宙之浩瀚。”

两次飞上太空并担任指令长的费俊龙有了新的体会,他认为两次任务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永远不变的是他们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永不停歇的备战训练,逐梦九天的赤胆忠心。不管何时飞天,不管几次飞天,他们都时刻准备,再次飞天!

神舟十五号乘组被网友称为“圆梦乘组”。对于梦想,邓清明深有感触:“中国梦、航天梦、我的梦,同心筑梦、并肩追梦、携手圆梦。正是一个个梦想的叠加,描绘出新时代最为壮阔的图景。”

两次“太空会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高光时刻和历史瞬间。张陆深情回顾了两次团聚的温暖细节,并感慨:“神舟十四号乘组传递给我们的这份关爱,我们也传递给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这份浓浓的情谊,是生死相托的相互信任,也是航天精神的接续传承。”

近期,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已经公布,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开展科学探索。对于登月任务,指令长费俊龙充满期待。费俊龙表示,“我们深知肩上的使命责任,从没有将年龄作为压力,我们坚信,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地面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鼎力支持,有我们乘组的团结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事实也证明,我们有能力、有责任,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实现载人登月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跟你一样,也十分期待这一天的来临。我们全体航天员都将为这一新目标不懈奋斗,永远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珍惜崇高荣誉,迈向更远深空,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