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双减”一直是合肥市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3月2日下午,合肥市教育局基教处许晓晨、校监处杨若冰作客合肥日报传媒集团,介绍了合肥市落实“双减”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的重点安排。
一批无证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关停取缔
自“双减”开展以来,合肥市教育局先后9次以“四不两直”形式开展专项检查,共检查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93所。同时,采取领导包保责任制,分成12个督查组,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工作日,先后5次以“四不两直”形式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共检查校外培训机构259所,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机构进行通报,并督促相关县(市)区取缔无证办学机构28所,限期整改违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的机构15所。
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联动相关职能部门,构建网格化巡查机制,全方位、全时态、全覆盖严查重处辖区内“无证开展学科类培训、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等违规培训行为。
针对学科类培训的机构数、从业人员数、参加培训学生数、预付费资金数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专项排查,并常态化开展自查和互查,摸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底数,及时掌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信息变化情况,摸排无证学科类培训机构133所,现已全部关停取缔,列入黑名单培训机构35所,查处违规办学机构251所。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59所
目前,合肥市“双减”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各校均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其中,校内减负在课后服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有所成效。
在课后服务方面,截至目前,全市48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94.7%、教师参与率92.8%,实际投入达1.2亿元。2022年全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预算达1.9亿元。
在作业设计方面,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对学生作业进行细致分析,详细分析学生在知识模块、能力要求、基本素养、理解应用、延伸拓展上的得与失,既有面上的分学校、分年级、分班级的数据,也有具体到学生、试题、选项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实现做作业既是学习巩固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品质的过程的目的,更是体验学习幸福与成就的过程,实现作业的价值性。
校外减负方面,经过全市教育系统的不懈努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对全市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重新审批和进一步规范,截至目前,全市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先的1199所压减至59所,压减率95.08%,并全部完成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工作,即由营利性机构变更为非营利性机构。
本学期起探索“1+X+1”课后服务模式
自本学期起,在原有的“普惠托管”+“个性化课程”基础上,合肥市教育局结合“双减”工作要求,探索“1+X+1”课后服务模式。
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时段“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书面作业,确保小学生作业不出校,初中生难题不出校。第二时段“X”,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学校社团、“个性化课程”、作业辅导等,满足学生拓展兴趣爱好、补差补缺等多种需求;第三时段“温馨陪伴”,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自本学期全面开展初中减负专项工作
对于推进双减,合肥市教育局又有何打算?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学校教育减负增效,牢牢把握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题教学、全面家访等方面继续下功夫。
自本学期,合肥市教育局已全面开展初中减负专项工作,着力解决部分初中学校仍存在的“在校时间长、作业时间长、考试次数多、占课情况多、睡眠时间少、文体活动少、家校交流少”等痛点、难点问题。
下一步,合肥市教育局还将持续保持严格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高压态势,严格规范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时间、收费标准、预收费监管、培训合同使用和公示内容。
另外,严防校外培训“变异”情况,坚决整治、严厉打击“转入地下”“变换马甲”等违规培训行为;开展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促进“双减”落地生根、落实见效。
家长要更加关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双减”之后,倡导“教育要回归本真、回归初心”。那么,家长到底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到底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整心态是首要任务。
家长朋友们要意识到“双减”是个好政策,将有利于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对于孩子们而言,“双减”将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特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对于家长而言,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效缓解“鸡娃”焦虑。
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观念上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不唯分数论,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好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孩子成长的所有。
双减后,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家长应更多关注价值塑造,把“做有用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关注身心素质,把“做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达观心态;关注生活质量,把“做有趣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人生爱好和审美意趣。(记者 戴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