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迟末 作
擦窗、洗碗、为宠物喂食、做一些简单的饭菜……暑假期间,不少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视频被家人上传到网络,引来不少网友的观看和评论。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一些学校在“开学第一课”中设置了种菜、收割、野炊等劳动教育内容,还经常设置“劳动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采取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赚取零花钱等方式,鼓励孩子进行家务劳动。
笔者认为,让孩子变被动劳动为主动劳动,从而从心里认同劳动,仅靠被动的完成学校或家长布置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动手实践,让孩子探寻到劳动的真正意义,从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并逐步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这才是学校和家长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的首要劳动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劳动,让孩子体会什么叫做“熟能生巧”。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做家务,甚至怕孩子打破东西,越帮越忙。训练孩子动手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坚持做家务。孩子做得多了,动手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孩子也会因“熟”而生“巧”,因“巧”而生出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爱上劳动。
通过劳动,磨练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培养不惧困难的性格。劳动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意志和耐力必会有所增强。
通过劳动,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更能理解父母劳动的不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无法参与家务劳动,那么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就会很稀薄,不但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日后即便走入社会也会对他人的付出漠然视之。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尽早通过劳动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这样在孩子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更有责任感和担当,而不是事事想着依赖别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几乎是刻在每个中国孩子基因中的劳动场景。千百年过去了,劳动的形态也许会改变,但劳动创造历史、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不会变。引导教育孩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他们从劳动中明白“劳动不分贵贱”,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