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暑假已经结束,回望这个假期:山地露营,体验特色民宿;研学体验,感受八千年文明;博物馆文物考究,看见不一样的历史;沉浸式感受主题街区,享受浪漫城市烟火气;城市漫步,体验微旅行生活;沉浸式夜游,越夜越美丽……丰富多彩的暑期体验,是兰州不断探索旅游新业态的尝试。不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感受,解锁出兰州旅游全新的“关键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城市漫步 用脚步丈量城市

近来,城市漫步(City Walk)成为热词,许多年轻人在暑假开启微旅行生活,和朋友一起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感受生活。

今年暑假,22岁的湖南女孩刘娜第一次来到兰州。她和朋友以城市漫步方式,探索这个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从黄河母亲雕塑处出发,沿滨河路行至中山桥,再过桥登上白塔山。刘娜不禁感叹:“在这里能感受到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兰州市区也呈现眼底,真是难得的美景!”

“都说到兰州旅游,最大的好处就是90%的景点都不收门票,这对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在兰州的两天中,刘娜以“慢旅游”的方式感受了黄河的奔腾、正宁路夜市的烟火气、甘肃省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与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的感受完全不同,近在眼前的美景,随时能品尝的美食,兰州人的随性与豪放随处都能感受到,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城市之旅。”

兰州特色美食吸引游客

另一边,对兰州市民孙婷而言,这个暑假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让即将读大学二年级的女儿在甘家巷社区做志愿者。她将参加志愿服务列入女儿的暑期城市漫步计划,闲暇时间带着孩子四处走走,体验志愿生活,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深度游”,让孩子深入了解自己的城市,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孙婷介绍,她让孩子参加了白银路街道在暑期举行的“‘夏’定决心·‘暑’你精彩”——甘家巷社区暑假小课堂志愿活动。“志愿者的工作,一般上午都是给小学生辅导作业,下午带着孩子们开展不同类型的小课堂。比如非遗刀画与剪纸、创意美术的思维拓展、儿童剧本杀的精彩演绎、经典诵读与口才培养、辖区老兵的红色故事、国风市集的手作义卖等活动。”

孙婷说:“闲暇的时候,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去体验志愿生活,看着自己的孩子耐着性子给小朋友们辅导作业,就觉得这次活动没有白参加。城市漫步这种新的亲子活动,不仅拉近了我和孩子的关系,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更加地了解了这座城市。”

对于城市漫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计划,不同的体验。在体验中也有新的期待。

刘娜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喜欢沉浸式的、有创意的文化体验项目,喜欢能够参与其中的感觉。兰州有很好的文化氛围,应该利用这一资源设置一些体验项目。比如目前在北京很受欢迎的剧本游文化体验,年轻人在那里,除了喝茶、读书,还可以体验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数字化与城市实景相结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

刘娜告诉记者,她之前参加过一个剧本杀与“城市漫步”相结合的城市微旅行活动。通过小程序发现线索,到达一个景点,完成任务,再寻找新的线索,到达下一个景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破解谜题,她需要自己搜索关于某个建筑的某段历史文化故事,并以第一视角参与其中,“这种一边旅游一边玩实景剧本杀的形式会让我对旅游路线中涉及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记忆更深刻,体验感也更好。”

刘娜认为:“兰州独特的文化气息,如果能将这种体验项目设置起来,应该能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到兰州来旅游。”

博物馆里的探觅体验

8月18日,省博物馆文保中心热闹非常,这里正在举办一场“我在甘博修文物——探觅金石传拓之旅”暑期研学活动。21名青少年当了一回小小“文物修复师”,深入体验其中的奥秘和乐趣。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传承人张文军老师给小朋友们介绍传拓技艺的制作过程

“传拓技艺是中国独有的一项传统技艺,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其以一化身万千的文化承载与传播方式,赓续长存。它的基本方法是将适用的纸贴覆在石刻、甲骨、青铜器等器物表面,将文字或图案用色料锤拓显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传承人张文军老师,一边给小朋友们介绍传拓技艺,一边展示传拓技艺的制作过程。

金石传拓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在金属或石头上刻画文字、图案等,以达到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

探觅金石传拓活动负责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纸质修复室馆员李捷介绍,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技艺,让孩子们成为文化符号的传承者,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在今年暑假首次策划了此次活动。

李捷介绍:“活动中,孩子们会先在展厅参观展览,由专业讲解员宣讲传统文化、介绍中国金石文化基本知识和历史渊源,展示包括鼓山时刻、麦积山石窟等著名的金石遗迹,并让孩子们体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出更立体、更感性的金石文化。此外,还会带领学员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给孩子们讲解、介绍金属类、丝织类文物和科学检测保护修复实验室日常工作流程,专业文物保护修复老师会在现场演示,让学员们更直观地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传拓技艺。”

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张馨越小朋友很满意自己做的传拓作品,她表示:“晚上回家,我要把我的作品送给妈妈,告诉妈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少参加了此次活动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期待省博能多举办这样参与性强且富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认识文物、了解文物、传播文物文化,自己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不仅参与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也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李捷介绍,目前,暑期的四期“我在甘博修文物”活动已经全部结束,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还在咨询后期的活动安排,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会策划十一、寒假等活动,并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此类活动。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认为,除了针对孩子们展开探秘体验活动,博物馆在产品设置上,还可以策划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产品。“不少城市博物馆围绕剧本开发的新体验项目很受年轻人喜欢,许多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是基于角色扮演和情节推理,以体验为核心,以历史为主线,让游客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享受沉浸式体验的乐趣。”把多勋说。

夜游黄河:寻兰州豪迈的浪漫

月光、黄河、灯影交相辉映的白塔山。在“墨迹号”游轮上,游客陈金平体会到了明代诗人王祎关于《兰州》中“一重天外一重天”的感受:“和在长江上乘船的感受不同,在黄河上总是有些豪迈之情在其中,不知道是被身边的兰州人感染,还是黄河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游轮每前进一段,总是感受不同,恍若一船载入梦,一河越千年。”

乘船夜游黄河受到游客青睐

今年暑期,兰州的“夜游黄河”项目异常火爆,游客、市民或乘船赏景或喝茶休憩,好一幅惬意画面。

自古以来,船桨、灯影、夜游船便是颇具诗意的夜间活动。为此,兰州市近几年也积极推进文旅市场消费升级,探索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夜游黄河”便是其中一张亮眼的名片。今年暑期,“夜游黄河”更是创造了日均接待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三倍,入夏后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85%的喜人数据。为了保障运力,不久前,兰州水运集团还投入大型运营船舶10艘,每晚运行航次达35次,其中游客量最多的白塔山码头投入运营船舶5艘,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班游船发出,每艘游船均处于满员状态。

另一边,华灯初上,黄河岸边羊皮筏子乘坐点依然排着长队。“听说坐羊皮筏子能体验一场穿越古今的刺激。”游客刘宇昊满怀期待地坐上了羊皮筏子。

游客在兰州乘坐羊皮筏子畅游黄河

“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坐在上面,紧贴水面的羊皮袋筏上,五六个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羊皮筏子承载了兰州厚重的文化魅力,坐在上面好像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过往,真是一次刺激的体验,一座豪迈的城市。”刚刚下船的刘宇昊兴奋地说。

体验过“夜游黄河”的乘客,不会忘却“星光夜市”的繁华,人群熙攘,烟火璀璨,集合了众多西北特色的美食汇聚于此,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在这里变得愈加生动、活泼……

尽管体验感十足,但是刘宇昊认为想要让游客生出再来兰州的意愿,“夜游黄河”还需再次提档升级。

“黄河百里风情线,有很多文章可做,最主要的就是将黄河夜色场景转化为文旅消费力。只有不断升级迭代各类活动和场景,融合新消费、新场景特色,才能赚足眼球和人气。”刘宇昊说。

多年来从事旅游业的陆先生对兰州打造沉浸式夜游也有自己的看法:“作为兰州人,我们都知道相比具有知名景区的城市,兰州的竞争力仍待加强。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不足以支撑起游客对兰州旅游的热情。打好文化牌、开创新业态才符合当前发展旅游业的方向。”

陆先生说:“目前,兰州围绕‘旅游+体育’‘+研学’‘+社交’‘+文化’‘+美食’‘+音乐’开展的活动虽然形式很多,但是缺乏深度,产品形式单一,高品质特色服务还很少,只能满足本地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很难吸引来过的游客再次来兰。”

陆先生认为:“兰州应继续深挖兰州街巷肌理和历史文脉,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感受街区、沉浸式夜游体验项目,将旅游文化的娱乐性、景观实景演出的观赏性、乘船夜游的体验性以及兰州地域资源的独特性有机地贯穿起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并将文化游与城市游、夜间游、黄河水上游相融合。同时加快培育商圈潮购、街巷漫游、文艺展演、美食品鉴等各类夜间消费业态,探索以旅串景、以旅兴业、以旅兴文、以旅连片的旅游发展新模式,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新体验。”(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瞿娟 摄)

推荐内容